安徽东至华龙洞二次发掘新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疑似人类头骨碎片

保存相对完好的华龙洞

保存相对完好的华龙洞

东方剑齿象牙齿化石

东方剑齿象牙齿化石

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

古人类犬齿化石

古人类犬齿化石

巴氏大熊猫犬齿化石

巴氏大熊猫犬齿化石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安徽商报(王素英):近日,记者从省考古所独家获悉,历经一个多月的发掘,有着安徽“周口店”之称的东至华龙洞二次发掘告一段落。本次出土了3000多块动物化石、三件石器,还新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疑似人类头骨碎片。更让考古人员激动的是:原认为因地壳运动可能不复存在的华龙洞,此次不仅找到了它的确切位置,而且洞穴保存相对完好。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发掘中,洞穴的发掘可能会有更惊人发现。

二次发掘:已发现了15种动物种属

据负责此次发掘的省考古所董哲介绍,2006年华龙洞出土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和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在安徽省旧石器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在我省的几个已经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华龙洞最为全面。

董哲说,为了寻找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资源,深入了解华龙洞遗址古人类的生存状态,省考古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联合对其进行二次发掘。

从去年10月9日到11月20日,一个多月时间,考古人员在15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并采集了大量动物化石,初步估算有3000余件,大多数为碎骨,牙齿化石相对较少。为了确认这些哺乳动物的种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初步鉴定,种属计15种,如:猕猴、褐鼠、豪猪、黑熊、巴氏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苏门犀、谷氏大额牛等。其中,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巨貘和谷氏大额牛4种确定已经灭绝。

鉴定结果:将华龙洞向前推进30万年

2006年的考古发掘中,有关专家对华龙洞洞顶的钙板进行了测年,得出的结论是距今约4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但负责发掘的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石器等特征,认为其应该属于距今约10万年的晚更新世。

为了确认华龙洞古人类的确切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对2006年该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头盖骨碎片和一枚牙齿进行了检测和比对,2014年12月公布的鉴定结果显示:该古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化石。董哲说,根据历史资料,直立人最后存在的年代是距今73万年—13万年的中更新世时期。这个鉴定结果结合洞顶钙板测年,专家认为该遗址距今约40万年,此结果将第一次考古专家认为的距今约10万年的华龙洞历史向前推进了30万年。

意外惊喜:真正的华龙“洞”重见天日

采访中,董哲告诉记者,虽然说是华龙“洞”,但两次发掘都是在一片山谷空地上进行。而且,在第一次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对遗址的地形地貌进行观察研究判断:由于地壳变化等地质原因,原先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华龙洞早已不复存在,洞顶坍塌后又被泥土尘封,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在慢慢改变。但让人意外的是,此次考古人员在遗址附近清理一处阻碍农民耕种的大石块时,居然意外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华龙洞。“这个发现,让我们很是兴奋。因为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洞外的遗存已如此丰富,洞内作为重要的活动场所,应该会有更多发现。也就是说,发现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以及古人类其他活动遗迹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对下一次发掘充满期待。”董哲说,第三次发掘准备在今年秋季进行。

悬疑

华龙洞是不是古人类的“屠宰场”?

华龙洞两次发掘为何都出土这么多支离破碎的动物骨骼?省考古所的董哲说,古人有敲骨吸髓的习惯。杀死动物,除了吃肉,骨髓也是重要获取能量的来源。第一次发掘中,发现的大量骨器,有关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一处屠宰肢解动物为主的“加工场”。而本次发掘出土了有砍砸和切割痕迹的骨片,说明这些动物的死很可能与古人类有关。

丰富的动物化石中能否发现新物种?

华龙洞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都在遗址上发现大量动物化石,虽然此次没有发现第一次发掘出土的老虎化石,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对新发现的动物化石进行初步鉴定后,已经发现包括巴氏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褐鼠、黑熊、灵猫等在内的15个种属。董哲说,如此丰富的动物种群非常罕见,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能有新发现。最好能发现新的动物种群。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