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鸽子山旧石器遗址出土万余件旧石器文化遗物

宁夏青铜峡市鸽子山旧石器遗址出土万余件旧石器文化遗物

宁夏青铜峡市鸽子山旧石器遗址出土万余件旧石器文化遗物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宁夏新闻网(黄英):多种生产工具及制作技术的共存,显示了鸽子山先民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和行为能力有大幅提高,发掘材料将在古人类狩猎、采集原始农业的技术储备与转型等方面,提供有利证据。

经过一个月奋战,至10月9日,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青铜峡市文管所协助发掘的鸽子山遗址第一阶段发掘任务基本完成。

据了解,鸽子山遗址位于青铜峡市西部贺兰山台地中段鸽子山盆地周边。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共发现15个地点,绝大多数位于常年流水的天然泉眼(泉墩)或休眠泉墩。本次发掘工作是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3年连续合作研究项目的第一年,意在摸清鸽子山遗址10号地点的文化埋藏状况。10号地点原本是中部有泉眼,高出地平面3米至4米,直径60至70米的椭圆丘形泉墩,近年被附近企业挖开中部约2800平方米大坑以取水,中间形成一个输、蓄水池,约400平方米,大坑基本伤及到遗址的核心区域。本年度选择了水池以东、以西的两个探方,共发掘约100平方米左右,深1米至6米。

此次发掘和采集的文化遗物中,在上部扰土层(基本内容为大坑中间原文化层的再堆积)中,采集了烧石9000余块,打制类石制品600余件,磨制类石制品和磨食工具(磨盘、磨棒)200余件、块,细石器类石制品70余件和少量装饰品及毛坯(鸵鸟蛋皮半成品、石环毛坯)等,还采集到大量食草类哺乳动物,如野牛、野羊、野马等动物的牙齿和骨殖。未经扰动土层中,目前已经发现两个文化层,共出土700多件标本,其中以下文化层出土遗物较多。这些遗物除了与上部扰土层同类型之外,还有较多的灰烬、火塘、灶等遗迹现象,其中大量人工炭标本为测量遗址年代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彭菲介绍,从人类文化发展来讲,鸽子山遗址(大约距今12700年至8000年)处于旧石器向新石器人类文化转型期。本年度发掘出土了大量成熟的打制石器(石制品)、磨食器(磨盘、磨棒等)、磨制石器(及其毛坯)和细石器。多种生产工具及制作技术的共存,文化遗物密度之大,显示1万年前左右,鸽子山先民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大幅提高。发掘材料将在古人类狩猎、采集原始农业的技术储备与转型等方面,提供有利证据。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王惠民告诉记者:“鸽子山地区为西北东部三大沙漠-荒漠草原-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遗址的丰富内涵不仅为我们研究人类自身,也为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动植物演化与消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介绍,鸽子山遗址与水洞沟遗址12地点、中卫长流水遗址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石器遗址等,共同构成中国西北地区特殊的研究材料链,对现代环境与人类的生成过程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和时间因素,目前暂停了野外发掘,转入室内整理阶段。揭露的面积和深度只是遗址的一角,但已初步揭示了遗址的丰富内涵与意义。

相关链接

鸽子山古文化遗址遗物较丰富,大多属石制品,近400余件,即普通石制品(打制品)和细石制品。自1984年自治区文物普查以来,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在此通过多次考察,采集了大量的石制品标本2000余件,普通石制品占绝大多数。普通石制品以人工砖和刮削器为主,主要有石斧、石凿、尖状器、刮削器等,其文化内涵与水洞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鸽子山石器的加工方法较灵武水洞沟更具有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双面打制尖状器,形体较大。这些普通石制品具有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征。鸽子山古文化遗址反映出鸽子山在史前早期中西文化中的过渡作用,为我们探索远古人类文化传播、人类迁徒,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关报道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光明网银川10月10日电(庄电一):“这里出土的文物相当密集,在石器时代考古中是很少见的。”昨天下午,在宁夏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民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彭菲以喜悦的心情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一个月来考古发掘的初步收获。

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东麓台地中段,荒漠草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目前已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15个文物点。自1984年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以来,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对其进行过3次调查和小面积发掘,先后采集、发掘各类石器、动物化石2500多件。2006年,鸽子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惠民、彭菲等考古人员有理由为这次考古的初步收获而欣喜:因为仅仅发掘了一个多月,仅仅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了4个地层、纵深也没有超过6米,他们就发现了9000多块被火长时间烧烤、表面已经龟裂变色的烧石,出土了600多件打制石器、70多件细石器类石器、200多件磨制石器和磨盘、磨棒等磨食工具,此外还发现了用水晶、玛瑙、蛋白石、鸵鸟蛋皮制成的工艺品和数量可观的食草类哺乳动物牙齿及其它骨骼。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量出土的磨食工具。王惠民告诉记者,以往在各地同类遗址中出土的这类器物很少,一般一处只有三五件,而这里居然出土200余件,堪称蔚为大观了。

彭菲博士认为,这些石器的出土,充分说明当时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人类生存的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适应环境的行为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原始农业的技术储备和转型也初露端倪,一些原来不会吃、不能吃、不用吃的东西,经过初步加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环境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状况。

耐人寻味的是,这里发现的鸵鸟蛋皮多为半成品,石质工艺品也多为毛坯,其中有部分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考古人员据此分析,遗址附近应该有工艺品加工作坊。

石器所用石料,有就地取材的,也有不产于当地的,至于这里的石器和装饰品是如何传播交换的,尚不得而知。

记者在考古工地发现了几个灰烬遗迹。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灰烬、火塘等遗迹较多,可为测定遗址年代提供依据。他们认为,鸽子山遗址多种生产工具、制作技术共存,应处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型、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期,距今应在1万年左右。

本次发掘的是鸽子山遗址15个文物点中编号为10的文物点,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实施。文物点中部有常年喷涌的泉眼和由此形成的深达2米的水池。发掘选取水池两侧各一个探方,总共约有100平方米。王惠民告诉记者,这个发掘原计划3年,但由于遗址遗物密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动植物演化与消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会调整发掘计划,适当延长发掘时间。我们期待在此后的考古发掘中有更重要的发现。

相关报道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银川10月11日电(记者赵倩)记者10日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刚刚结束的宁夏鸽子山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野外发掘工作,共出土万余件旧石器时期文化遗物。

本次考古发掘在上部扰土层中,共采集到旧石器文化遗物1万多件,包括烧石、打制类石制品、磨制类石制品和磨食工具,细石器类石制品和少量装饰品及毛坯等,还有大量食草类哺乳动物牙齿和骨殖。

未经扰动土层中,目前已经发现两个文化层,共出土700多件标本,其中下文化层出土遗物较多。“这些遗物除了与上部扰土层同类型之外,还有较多的灰烬、火塘、灶等遗迹现象,其中大量人工炭标本为测量遗址年代提供了可靠的材料。”该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民说。

王惠民说,据初步判断,鸽子山遗址大约距今12700至8000年,处于旧石器向新石器人类文化转型期。此次出土的文化遗物密度较大,且多种生产工具及制作技术共存,这表明在一万年前左右的冰后期,鸽子山先民与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和行为能力的大幅提高,为古人类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技术储备与转型提供有利的证据。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青铜峡市西部贺兰山台地中段鸽子山盆地周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