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大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获重要成果 改写沈阳人类活动历史

2012年试掘西区第3层发掘现场照片

2012年试掘西区第3层发掘现场照片

第5层出土的手镐

第5层出土的手镐

第4层出土的尖状器

第4层出土的尖状器

第5层出土的盘状石核

第5层出土的盘状石核

第2层出土的刮削器

第2层出土的刮削器

(中国化石网)据中国文物信息网(付永平 陈全家 方启):为了探索沈阳历史的源头,寻找古人类活动的踪迹,2011年4月起,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沈阳早期古人类探源课题,在沈阳地区境内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通过3年时间的野外调查,共在康平、法库、新民、沈北、东陵(浑南)、沈河等8个区县境内发现旧石器地点22处,采集打制石器1600余件。这些旧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沈阳地区北、中、东部区域辽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柳河、浑河、蒲河等河流两岸的Ⅱ、Ⅲ级阶地上。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就是通过调查发现的22处旧石器地点之一。该遗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的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果园处的黄土岗地上,遗址地处浑河右岸Ⅲ级基座阶地顶部,地势平坦,平面呈扇形,海拔高度82.6米,面积约80000平方米。

2012年4月,考古队在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进行调查时,于地表采集打制石器300余件,并通过调查管道沟剖面和对探坑进行试掘,在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10余件古人类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由此确定,该遗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8月~2013年9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9平方米。

发掘过程中严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操作规程,使用全站仪进行整体测绘和布方发掘,并对相关地层进行筛选、浮选及采样,运用沉积学、古环境学、古地磁、光释光测年等科技考古手段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发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5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并通过光释光测年,确定第2层至第6层的年代距今1.5~11万年;揭示出1组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推测其可能与古人类在野外搭建的窝棚式建筑有关,并测定该遗迹的年代距今7~7.3万年;出土打制石器620余件,包括手镐、盘状石核、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断块、砾石等。石器原料包括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泥岩、砂岩、角岩、板岩、辉长岩等。

根据沉积学分析粒度和磁化率检测结果,初步认为该遗址的堆积成因主要为风力搬运,少数为河流水动力搬运。

该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延续至晚期。石器工具均以砾石为原料进行加工,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进行剥片和修理,属典型的小石器工业类型。

沈阳农大后山遗址的发掘系首次在沈阳地区进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工作,发现的5个旧石器文化层,确立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并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新乐文化的距今7200年,提前至距今11万年左右。

本次发掘出的多层位旧石器文化层及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在沈阳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露天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人居环境和生业模式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属于原地连续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对于研究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沈阳乃至东北亚地区古人类迁徙与融合、旧石器文化的交流与演变、现代人起源与发展等重大学术课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 考古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