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发现生活在1.1亿年前的远古蜻蜓——巴依萨昼蜓的化石

甘肃酒泉发现生活在1.1亿年前的远古蜻蜓——巴依萨昼蜓的化石

甘肃酒泉发现生活在1.1亿年前的远古蜻蜓——巴依萨昼蜓的化石

(中国化石网)据南报网(毛庆):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硕士研究生郑大燃和导师张海春,在甘肃酒泉发现了生活在1.1亿年前的远古蜻蜓——巴依萨昼蜓的化石,为揭示酒泉地区1.1亿年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提供了研究依据。近期,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专业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上。

“我们这次发现了30块远古蜻蜓的化石,但都是翅膀化石,没有成体。”郑大燃遗憾地告诉记者,因为蜻蜓个头比一般昆虫要大,而且死亡后身体容易破碎、分解或被其他动物撕咬,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

记者看到,化石上的远古蜻蜓翅膀大约3-4厘米宽。郑大燃说,大约在3亿年前,远古蜻蜓都是巨无霸,展翅能达到三四米,和现在的老鹰这么大,但根据这批发现的化石,1.1亿年前的蜻蜓已经变小了很多。这30多块“巴依萨昼蜓”翅膀的化石中,最大的一块翅膀展开在10厘米左右,其余的都在6厘米至8厘米左右,和现代蜻蜓差不多大,打破了过去远古时代“蜻蜓”祖先都是巨无霸的印象。专家推测,这是因为在古生代晚期,当时地球大气的含氧量比现在高很多,植物、动物都长得非常巨型。但是到了1.1亿年前,空气中的含氧量开始变小,而且其他空中霸主带来的生存压力,因此远古蜻蜓个头不断变小,从而生存下来。

通对对甘肃酒泉地区“巴依萨昼蜓”化石和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化石的比较,古生物专家发现,早在1.1亿年前,这些现代蜻蜓的祖先们就已经有了跨地区的迁移过程。通过化石的比对,大约在1.2亿年前,这些巴依萨昼蜓生活在现在的外贝加尔地区,到了1.15亿年前,它们飞到了现在的外蒙古,而到了1.1亿年前,它们广泛地存在于韩国以及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如甘肃、北京等等。

相关报道

巴依萨昼蜓化石

巴依萨昼蜓化石

(中国化石网)据江南时报(记者 刘浩浩 实习生 吴昉/文 秦怀珠/摄):电影《史前一万年》,把观众带回了猛犸和恐龙共存的蛮荒时代。而记者日前获知喜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专家把属于这个时代更真实的东西,带到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距今1.13亿年前的蜻蜓化石。1.13亿年前的蜻蜓长什么样?这些化石的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江南时报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记者现场探秘

这些蜻蜓长啥样?

叫巴依萨昼蜓,只能看到翅膀

昨天上午,江南时报记者来到了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在这里,看到了由著名古生物研究专家张海春发现的远古蜻蜓化石,这些蜻蜓就是距今1.13亿年前的巴依萨昼蜓。

这些化石与普通的昆虫化石大小相当,在雪白的岩石断层面,清晰展现着一个个保存相当完整的蜻蜓伸展开的翅膀,翅膀上支撑薄纱结构的丝丝纹理。但可惜的是,所有蜻蜓都只能看到翅膀,头部、躯干等部位,都已经被岁月腐蚀得完全消失了形迹。

“这些化石,都是我的导师张海春在甘肃酒泉的一个盆地发现的。”张海春的学生、硕士生郑大燃告诉记者。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张海春经常会到一些历史上有湖泊的地区,去寻找化石。这次发现蜻蜓化石的地点位于酒泉的玉门,那里之前是个盆地。

为啥只能看到翅膀?

结构稳定,躯干含较多蛋白质易腐化

蜻蜓之所以只能看到翅膀,是因为翅膀部位的结构较稳定,躯体部分由于含有较多蛋白质,更易于腐化,所以全部消失不见。

据悉,本次张海春共发现了三十余个这样的蜻蜓化石。“据我们了解,发现蜻蜓的地方以前是湖泊,蜻蜓死后经过若干年的历史演变,就形成了化石。”郑大燃说。

郑大燃告诉记者,这些蜻蜓的翅膀大约都是三四厘米长,由于所有的蜻蜓化石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蜻蜓的全貌现在依然无法还原,但是推断它们应该和现在的蜻蜓一样,属于肉食动物,主要靠吃昆虫和水里的生物为生。

“这些蜻蜓现在都已经灭绝了。”郑大燃说。

它的发现有何意义?

属于特有地层中的化石

可判断年代与迁徙轨迹

“其实蜻蜓的种类很多,现在我国就生活着大约70种蜻蜓,我们本次发现的巴依萨昼蜓有些特殊,它的化石属于标准化石。”郑大燃说,所谓的标准化石,是指在某一地层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这种化石的作用是,能够区别地层。

年代:

距今1.13亿年

比之前研究结果精确700万年

郑大燃告诉记者,巴依萨昼蜓属于热河生物群的下属分支生物。“这个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包括三尾拟蜉蝣、东方叶肢介、旱峡祁连鱼等,只要在某个地层发现其中的一种生物,就能对应地知道这个地层的年代情况。”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推断,发现巴依萨昼蜓的甘肃酒泉盆地远古时代所处的地层,属中沟组地层,距今已有1.13亿年的历史,而之前认为该地层的年代为1.2亿年前,化石的发现,让时间精确了700万年。

迁徙轨迹:

这种蜻蜓在五个国家被发现

“明确了酒泉盆地的地层以后,就可以和东北等地层进行对比,进行地质研究。”郑大燃说,此外,根据发现化石的地理位置分析,还能够得出这种蜻蜓的种群迁移轨迹。

据介绍,目前全球只有五个地方发现了这种蜻蜓的化石,主要位于俄罗斯、外蒙古、中国的甘肃、北京、韩国等,每个地方的蜻蜓的生活年代都不同,据此就可以绘出一张巴依萨昼蜓在长达数千万年间的迁徙表。

根据迁徙表,就能够大致分析出,当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环境生态。

相关新闻

最大的蜻蜓生活在美洲

本次南京专家张海春发现的蜻蜓体型较小,翅长只有几厘米,而记者获悉,实际上蜻蜓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在长达数亿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地球上存在。蜻蜓不仅种类众多,而且体型大小也差别很大。

据悉,蜻蜓总目由三个目组成:古蜻蜓目、原蜻蜓目和蜻蜓目。古蜻蜓目仅生存于晚石炭世早期(约3.2亿年前),原蜻蜓目生存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约2.5亿—3.1亿年前),蜻蜓目从二叠纪起一直生存到现在,有将近3亿年的历史。

不过古蜻蜓目、原蜻蜓目都已经灭绝,现在看到的蜻蜓都是蜻蜓目的成员。

蜻蜓目分为三大类:差翅亚目(俗称蜻蜓)、均翅亚目(俗称豆娘)和间翅亚目(俗称蟌蜓或昔蜓),包括约5900个现生种,它们的体长一般为30—90毫米,体型最大的现生类群为生活于中、南美洲的一种豆娘,其翅展可达190毫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蜻蜓 巴依萨昼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