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高岭坡遗址的第二次发掘有了重大发现

高岭坡遗址目前已经发掘了11层(文化层),并取得了众多发展。图为考古专家谢光茂在划分文化层。

高岭坡遗址目前已经发掘了11层(文化层),并取得了众多发展。图为考古专家谢光茂在划分文化层。

部分出土的石制品。

部分出土的石制品。

发掘现场里密集分布的石制品。

发掘现场里密集分布的石制品。

(中国化石网)据南国早报(龚文颖):80万年前,百色一带的古人类祖先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推动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技术进步”?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百色盆地的高岭坡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目前获得一系列新发现。这些发现令人振奋——它填补了百色盆地80万年前至旧石器时代结束时期没有人类活动证据的空白,接上了广西考古学中缺失的一环

遗址探秘:石器制造场存留珍贵遗产

2013年8月,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主持,田东县博物馆协助,南宁市博物馆等专家参与的考古发掘正式开始。考古专家在高岭坡遗址划定了一处面积200米的发掘区,5个月里,一共挖了11个地层,2米多深。第一、第二层是近现代人的活动层;第三层出土了研磨器、砺石,这些文化遗物明显属于新石器时代;挖到第四层,密密麻麻的石器突然显现出来,令人兴奋不已——这儿有石器制造场和用火遗迹,石制品中有大量的石片、石核、碎片等,石制品不仅数量多、分布密度大,而且尺寸很小;第五、六、七层也出土了大量石制品;第八至十一层,颜色均匀的红土变成了网纹状,而出土的石器更为粗大,有比成年男子手掌还大,考古专家介绍说,以前发现的手斧就是出自这种网纹红土层。

外行人也许挺纳闷:这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在网纹红土层之上的地层堆积中出土的石器,已不是80万年前老祖宗留下的了,而是他们祖孙后代的遗产,表明百色盆地80万年前,一直有人类活动,并创造出这些史前石器文化;不仅如此,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很少有发现,而这里发现了石器制造场,为考古学家研究这一时期的石器制作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此外,第四层出土的石器与以往在网纹红土层中出土的“大号”石器形成鲜明对照,表明这些“小号”石制品组合属于另外一种石器工业。以前在百色盆地的网纹红土层中出土的石器,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砾石石器文化,而此次从第四层出土的石器位于网纹红土层之上,年代较晚,与中国北方的石片石器文化相似。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考古专家们打算下挖至5米深,以期有更多发现。

深度解读:子孙蕃息数十万年的宝地

第四层(均质红土层)石器的主人,是哪个时代的古人类?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谢光茂说,结合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看,均质红土层的形成年代要比网纹红土层晚很多,估计距今10万年以内,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了。两种土层体现了“从早到晚”的年代脉络,这一发现,补上了古人类活动纪年表中缺失的一环。

原来,古人类一直在百色盆地居住活动。他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谢光茂说,从遗址底部的砾石层看,距今80万年前,右江还在遗址的旁边。古人类就傍水而居,利用河滩上的砾石(河卵石)制造手镐等石器。有意思的是,经过漫长岁月,右江已经改道,跑到一公里之外了。

手镐是百色旧石器代表性器物,它可以用来挖掘植物,也可以用作屠宰动物的工具。其锋利的刃口,隐藏着古人类的生活故事。这些河卵石制成的手镐是单面打制,刃口呈圆弧状——这也是百色盆地手镐的特点,其他地区出土的手镐刃口多是比较尖锐的。从高岭坡遗址多个地层中均出土手镐来看,从距今80万年前起至几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一直制作和使用手镐,由此可知手镐在古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了。

可以想象得到,距今几万年至80万年前的古人类,以高岭坡为活动中心,经常到河边挑选一些河卵石拿到遗址上加工,制作成手镐等石器,然后用来挖掘食物,屠宰猎物,甚至砸骨髓。虽然这些石质工具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显得那么粗大笨重,但对于远古先民来说,已是先进的工具了。(读者谢先生 稿酬80元)

背景资料

惊人的“百色发现”

1986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组成的考察队,开始对百色盆地进行科学考察,并对高岭坡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首次确认百色旧石器存在西方阿舍利文化的典型器物——手斧,而以手斧为代表的百色旧石器通过玻璃陨石测得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

这说明在80万年前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熟练制作一种石器——手斧,它不仅做工精美,还比欧洲的阿舍利手斧早30万年。这一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人类进化的历史。“欧洲大陆属于先进的‘手斧文化圈’,东亚地区是落后的‘砍砸器文化圈’”这个带有偏见的学说受到了彻底动摇。

缺失的“关键一环”

但是,近30年来,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弄清楚——百色盆地8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并创造了手斧文化,但80万年后,这群古人类是否仍在这里繁衍生息?2013年,考古专家再度踏进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终于有了新发现。

深藏的“红土宝藏”

高岭坡遗址位于田东县林逢镇檀河村六组西南约700米处的高岭坡。2013年1月14日,南国早报记者爬上这片红土坡。山风猎猎,声音低沉地吹过每个人的耳朵,远眺能看到1公里之外的右江。这片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它是广西文物工作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并成为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中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

相关资讯

核心提示

据当代生活报: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百色盆地发现的手斧和手镐等工具,打破了亚洲是文化滞后边缘地区的歪理,证明了在80万年前,亚洲人同样具有直立人的行为能力和高超石器工业技术,被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近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田东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中最为重要的遗址——高岭坡遗址进行的第二次正式发掘有了重大发现:高岭坡遗址存在两套明显不同时代的堆积;最近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右江河谷也有人类生活。

偏僻村野:挖出了80万年历史

田东县林逢镇檀河村六组西南约700米处的高岭坡,靠近右江边,西北距田东县城约10公里。

穿过平坦的稻田,隆起的山包进入视线,而上到山坡,挖开的探方映入眼帘。

村民罗以强生活了几十年,从未想到在自家附近,竟有一处沉睡了80万年历史的古人类遗址,而半年前,直至有考古人员进驻,对高岭坡进行大面积挖掘,他才得知,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生活着一群古人类。

高岭坡是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中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广西文物工作队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面积约15万平方米。“过去只是小面积的挖掘,最多一次也只挖了40平方米。”主持这次挖掘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谢光茂称,为了全面了解高岭坡遗址的文化内涵,去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田东县博物馆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他们挖了200平方米的面积,已揭露出11个地层。

人类活动:几千年前还在这生存

到目前为止,第二次正式发掘,从地面往下,总共揭露了11个地层。挖掘的探坑深约2米多,从地面往下约1米处可以看到,坑壁是均匀的红土堆积层,但是到了1米以下,则带有如蚯蚓状的黄白色交织网纹的红色粘土。

考古专家认为,从此次挖掘看,高岭坡遗址存在两套明显不同时代的堆积,一套是下面网纹红土堆积层,另一套是位于其上的均质红土堆积层。网纹红土堆积层的层面有一个高低不平的侵蚀面,和上面的均质红土堆积层属于不整合的关系,表明这两套堆积存在时间间隔。

“结合均质红土层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看,网纹红土层之上均质红土层的形成年代要比网纹红土层晚很多。” 谢光茂说,“可能为晚更新世,绝对年代可能在距今10万年以内。”这一发现,将改变过去认为的这两套堆积同属于中更新世(距今80万年)的错误看法。

而出土研磨器、砺石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的第三层,位于均质红土堆积层之上,是高岭坡遗址年代最晚的文化层。这表明百色盆地自80万年前起,直到几千年前都有史前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

用火遗迹:曾有一个石器加工场

在第四层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石器制造场和一处用火遗迹,为几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造场分布面积约50平方米,里面散布着密密麻麻的石片、石核、断块、碎片等石制品,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场所。

该地层出土的石制品不仅数量多、分布密度大,而且石制品的尺寸很小,这与以往在网纹红土地层中出土的粗大石器形成鲜明对照,表明这套石制品组合属于另外一种石器工业,其文化面貌和以往在百色盆地发现的石器工业不同。

过去,在网纹红土中出土的石器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砾石石器文化,而此次位于网纹红土层之上年代较晚的第四层中,出土的石器却与中国北方的石片石器文化相似,谢光茂解释道,砾石石器主要是在森林茂密处用来砍砸树果、对付野兽的;而石片石器,主要在平原地区,用来狩猎的,说明了这一带后期环境有所变化,或者南北方古人类有文化交流。

栖息江边:古人类以打猎采集为生

那么,过去百色盆地的古人类生活环境如何?

谢光茂介绍,在挖掘中,他们发现了不少手镐等石器。手镐是一种打制石器,用砾石、石核或石片一面打制而成,通常有一较宽而厚的把端和与之相对较尖而薄的刃端,轮廓为梨形、椭圆形或长三角形。这种工具既可以用来挖掘植物,又可以用作屠宰动物的工具。

而上个世纪70年代,在百色盆地最早发现的上宋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挖掘出大量手镐;此后在盆地发现的上百处旧石器文化遗址中,不少都发现了手镐,表明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史前人类对手镐情有独钟,手镐是他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如今的高岭坡虽然位于山上,但在几十万年前这里却是属于江边。

谢光茂说,当时高岭坡就是史前人类的活动中心,右江从旁边经过,附近又有高山,他们上山可以打猎,下水可以捕捞,是史前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风水宝地”。史前人类从右江河滩上选取合适的石头,搬到高岭坡上制作手镐等石器。

考古纪实:百色盆地80万年间的历史是怎么样?

下一步或会揭开

百色盆地因发现众多的早期手斧而著称于世。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的地质年代学家,将百色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玻璃陨测出的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并由此证明以手斧为代表的百色旧石器的年代就是80万年。

那么,80万年以后,他们是否继续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

此次挖掘,可以肯定地说,80万年后古人类还在这里繁衍生息。

其实,百色旧石器在百色盆地内分布广泛、地点众多、材料丰富。从最近几年对其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看,百色旧石器在时间上可能存在早晚不同阶段。换言之,并不是所有发现于盆地的旧石器都是距今80万年的。

但是,究竟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各时期的年代多少?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如何?这些问题如果未能得到解决,就无法解决百色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序列和文化分期等重大学术问题,从而影响整个盆地旧石器的深入研究。此次发掘将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希望。不仅如此,此次发现的石器制造场为研究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而晚期地层出土的文化遗物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过渡、环境变迁,以及中国南北方石片文化的关系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百色盆地80万年间的历史怎么填写,还有待于下一步进一步挖掘。

资料链接

挖掘背景

●1973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博物馆组成的考察队,在百色盆地首次发现旧石器。

●1986年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组成的考察队,开始对盆地的旧石器地点进行科学考察,并首次确认百色旧石器存在西方阿舍利文化的典型器物——手斧。此前在东亚从未发现过制作如此精美有着阿舍利特征的手斧和石镐等石器,而且和西方阿舍利手斧一样,其年代比欧洲手斧还早30万年。

●1937年,美国地质学家特拉率领考察队不远万里到东南亚进行考察。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权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莫维士亦参加了考察。莫维士根据这次考察结果,认为东亚的石器制作技术和工艺简单粗糙,与阿舍利手斧比相去甚远。

●2000年3月,中美科学家对百色旧石器的研究报告,在美国《科学》杂志以百色手斧为彩色封面的形式发表,并公布了美国伯克利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为百色旧石器测出最新同位素年龄为80万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1年1月,国家科技部组织由我国著名院士组成的评选小组,将“人类起源再添新证,百色旧石器挑战‘莫氏线’理论”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等重大科学发现一起,评选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2004-2005年,广西自然博物馆与右江民族博物馆在百色盆地西部的枫树岛旧石器遗址,通过科学发掘首次从地层中发现手斧以及共生的玻璃陨石;2005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西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又在百色大梅南半山遗址和田阳那赖旧石器遗址再次发现手斧以及同层位的大量玻璃陨石。这些玻璃陨石形态特征和埋藏分布的特点,充分显示其原生埋藏的性质,无疑能精确地用于确定百色旧石器——特别是手斧的年代。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遗址 百色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