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扬:“许昌文化”最有力的传播者

人物简介

(中国化石网)据许昌网(罗校远 陈晨):李占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兼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主持的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发掘与研究,获1994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奖;2007年12月17日在灵井遗址9号探方发现的“许昌人”头骨化石,被认为是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年底至2011年5月,参与指导安阳曹操高陵后期的考古发掘工作。

阅读提示

2007年,由李占扬带队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队,在我市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距今8万年至10万年且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让“许昌人”举世瞩目。作为许昌的本土报纸,《许昌晨报》在“第一时间”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展示于世。

1月7日,李占扬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许昌晨报》,他赞叹不已。他说,这是一份新闻敏感性强、捕捉新闻快的报纸,是“许昌文化”最有力的传播者。

晨报新闻敏感性强、队伍作风扎实

2007年12月份的一天,在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李占扬带领的考古队发现了距今8万年至10万年且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一考古发现让世界为之震撼。

“这些荣誉并不只属于我们考古人,许昌晨报的记者也出过不少力。”1月7日,记者采访到了百忙之中的李占扬。李占扬说:“2005年,我在灵井遗址发掘几个月,有了初步发现,在原始地层里发现了化石和石器。当时我正想着如何把这些惊人的发现宣传出去,正巧接到了许昌晨报记者的电话,说要来采访。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份新闻触觉敏锐、捕捉新闻快速、队伍作风扎实的报纸。”

李占扬说,记者见到他后,很好地与他沟通,随身携带有不少相关材料,可见记者已提前做了功课。

“2005年以来,遗址一有重大发现,晨报就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报道。这说明,晨报和我们一样,目光一刻也没离开过这里。”李占扬说。

晨报是文化的传播者、城事的转述者

“我非常喜欢看晨报,一有时间就会拿起认真读上一会儿。晨报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李占扬所在的灵井考古基地订有一份《许昌晨报》,那是他工作之余的重要读物。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4月17日的《要闻》版。之所以能记住这一天的《要闻》版,是因为有两篇文章让我忘不了。一篇是《许昌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篇是《清障,为‘许昌人’遗址美容》。”李占扬说,两篇报道,前者说一批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有效保护,这些民间文化的精华不至于消失。后者说许昌市下决心保护“许昌人”遗址,清理和搬迁有碍观瞻的废旧烟囱和污染严重的养鸡场,美化遗址的周边环境。

他还说,晨报不仅把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政策宣传出来,还将城中发生的一些好事、趣事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小城大事”、“大城小事”。晨报是文化的传播者、城事的转述者。

不妨设立专门栏目,深度挖掘文化瑰宝

“因为灵井遗址,我与许昌这座美丽的城市结缘;因为《许昌晨报》,我与朴实的许昌人结缘。祝福《许昌晨报》越办越好。”李占扬说,在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纸媒的生存压力比较大,但是,纸媒的阅读情趣是网络媒体无法代替的。

“报纸有创意新颖的版面,有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有独具匠心的标题,更有深刻独到的言论、评论,其几百年来形成的风格是网络媒体无法轻易形成的。”李占扬说,报纸可以凭借更全面、深入、专业的报道和解读,让那些繁忙的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编辑精心选择的信息。

“我觉得晨报可以设立专门的栏目,坚持若干年,宣传许昌的文化优势。比如设立一个叫《文化许昌》的栏目,采访一些专业人士或普通读者,一期一个内容,如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操、钧瓷和许昌豆腐等;还可汇编成书,扩大影响。”李占扬说,这样就能深度挖掘许昌的文化瑰宝,吸引更多的人看晨报、爱晨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化 李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