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

(中国化石网)据光敏日报(毕玉才 刘勇):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大学城核心区域、沈阳城北出口101国道东侧,有一座外形神似昂首恐龙的巨型建筑——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展示、收藏、科研、科普、教学,这座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和沈阳师范大学共同兴建的博物馆,既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的“家”,也是科研、教学的重要基地,更是“听远古鸟语,闻万年花香”的科普好去处。

辽西,古生物化石的宝藏

在距今1.75亿至1.2亿年前,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是海水茫茫,亚洲东部区域已抬升为陆地。特别是辽宁西部一带。在这里,鱼虾成群,乔木成林,鸟儿和翼龙在空中飞翔,恐龙在草地上漫步。后来火山频繁地喷发,毒气弥漫,大量生物瞬间死亡,并被火山灰迅速掩埋。亿万年后,变成了岩层中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1928年,北京大学教授、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在他撰写的《中国地质学》里,将当时隶属于热河省的凌源一带“含狼鳍鱼”的地层命名为“热河系”地层。1962年,已故的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发展和完善了葛利普的观点,把含有“狼鳍鱼”、“东方叶肢介”和“三尾拟蜉蝣”为代表的化石群,通称为“热河生物群”,一直延续至今。

真正让热河生物群“石破天惊”的发现,源于一次打井。1973年3月,当时的朝阳县胜利公社黄花沟生产队打井,一炮崩出一块紫红色的骨状石头——新种鹦鹉嘴恐龙。从此,辽西化石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辽西灿若群星的古生物化石发现中,早期鸟类的发现最为亮丽,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填补了从恐龙到鸟的过渡性标本缺失的遗憾。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说:“我们对早期鸟类演化的了解,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最近的5年……它们的出现改写了鸟类进化的历史。”

给“鸟语花香”的石头找一个窝

辽西化石发现震惊了世界,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化石认识不足,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珍贵的化石被当地农民砌上了猪圈,甚至被一些不法之徒滥挖、倒卖,部分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化石流失到国外,国家在科研、经济和声誉等方面受到巨大损失。尤其让人遗憾的是:辽宁本省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都很少,解读本地化石蕴藏的秘密,经常要借助于别人的“脑袋”。

“一方面要加强力度打击盗挖,另一方面加大投入进行科学采掘和研究,这是我们面临的双重任务。”负责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开发的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意识到:辽宁省内能够读懂“石头语言”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当时最大的问题。他们连续找了两家辽宁省内高校参与化石的科学采掘和研究工作都碰了壁;第三次,找到了沈阳师范大学,双方一拍即合——政府将公益性的博物馆建设在大学,双方进行投资,大学负责后续管理。

博物馆开馆两年来,接待国内外观众30余万人次,社会团体近1400个,节假日最多突破6000人次/天。2012年2月省国土厅化石局与法国奥尔良博物馆联合主办了“恐龙之声特展”,近5万法国观众参观。

读懂化石讲述的秘密

借助博物馆的平台,沈师很快聚集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我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古鸟类学家侯连海、恐龙学家董枝明、徐星,以及胡东宇、段冶、周长付、张宜、田宁、赵鑫等一批来自海内外的优秀中青年古生物专家。他们先后在石头上“复活”了迄今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赫氏近鸟龙”,迄今世界最早的真双子叶植物——“李氏果”,以及原始鸟类“沈师鸟”、“渤海鸟”,“盛京鸟”、“辽龟”等一批远古生物,并带着它们两次登上英国《自然》杂志,一次登上美国科学院院刊,三次登上美国古脊椎动物学报。

其中,博物馆馆长孙革教授是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古植物学分会理事长、地球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的发现者。“听得懂花语”的孙革,继“辽宁古果”、“中华古果”以及“十字里海果”之后,又在沈师发现了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李氏果”。

2009年沈师古生物化石发现同时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世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2011年入选“沈阳高校十大新闻”;“赫氏近鸟龙”在2010年参展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国各地无数的“龙迷”前来观瞻。

今天,这里的研究仍在继续,我们期待着科学家在这里还原生命进化的轨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