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之谜(二)

种种疑惑

种类、生活环境迥异的远古生物,咋会合葬在同一个地方?

这果真是一个陆地动物的坟场吗?学者们根据对化石的进一步分析,推翻了这个假想。因为从关岭挖掘到的化石种类上来看,除了少量陆地植物外,更多的是具备游泳特质的水下动物化石。2亿多年前,当这里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众多生物便已经在水下沉睡了。

更为令人疑惑的是,关岭的生物群大部分生活在深海、浅海,也有一些来自陆地。这些种类不同、生活环境迥异的远古生物,怎么会合葬在同一个地方呢?究竟是什么力量,建造了这样一座动物坟场?

想了解这些合葬的生物,必须了解它们究竟存活在怎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地质工作者以这个动物坟场为中心,划定一个方圆几百公里的圆圈,对岩石、地层结构展开调查。通过分辨水中岩石和陆地岩石的特征并进行标识,地质学家划出一条曲线。曲线的一边是大海,另一边则是陆地。曲线的拐角处,就是远古生物的坟场——关岭。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这些生物本来分散在各处,只是在死亡的时候才来到关岭。神秘的关岭,果真能安置这些生物的魂灵么?2亿年前,关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这些生物的化石缘何保存完整?

让地质学家们感兴趣的,是图表上关岭的特殊地形。

地质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模仿关岭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建造了一个喇叭口状的地貌,以现代海洋动力学的原理模拟海水流动,试图揭开关岭生物合葬之谜。

在水流的作用下,代表关岭的拐角处把冲刷进来的泥沙杂物等保留下来,这很像海洋中的回水湾现象。回水湾中很少会见到动植物。即便是死亡,水下动物被卷入海湾后被海水腐蚀,骨骼也会因水流冲击而无法完整地保存。也就是说,这些活跃的鱼群根本没有让自己的身体永垂不朽的条件。

然而,在关岭的生物化石中,即使看起来最不经风浪的海百合,也依然能够完好地保持它生前的形态。海百合纤细的茎干、柔软的冠部提醒地质学者:即使轻微的海浪拍打,它们死后的身躯也承受不了多久,想变成化石,就更是奢望了。

就在地质学家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一块在同一地方发掘到的菊石化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放大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菊石修长的身材。这种现象表明:这个能看到全部身躯的菊石,是竖直地停留在它的水下坟地里,直到亿万年后,变成化石。显然,这些菊石生存的水下环境是极其安宁的。

几亿年前的地球上,难道有像死水一样的海洋?

依据地质学的观点,水的动力一定会在岩石上留下痕迹。于是,地质学者开始面对动物坟场的岩石,仔细观察它的结构。考古学者王尚彦认为:岩石中有许多水平层理,这种水平层理是由于沉积物悬浮状态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沉积下来的。面对这细腻的岩层,不禁让人们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几亿年前的地球上,难道有像死水一样波澜不惊的海洋吗?

为了破解谜团,考察小组开始剖析岩石的物理成分。这时,一个重要的发现浮出了水面:断层中有一层岩石的颜色非常深,明显含有炭质,跟普遍存在的淡黄色岩层有着明显区别。经过分析确认,这是典型的缺氧环境的表现。于是,有学者立刻联想起了另一块死亡姿态奇特的鱼龙化石。大部分鱼龙化石,都是尾部松弛下垂,肢体平摊,头部自然俯卧,看不出痛苦,更不会有剧烈挣扎的痕迹。而云岭化石中却有一条鱼龙化石呈现出肢体扭曲的奇异死亡图景,这曾让地质学者费尽猜疑。然而,水下缺氧环境的发现,最终使他们找到了这条鱼龙离奇死亡的答案:窒息而死。

从窒息死亡的角度推断,这片水域应该是安静到了几乎没有流动的程度。只有这样,水下生物才会出现因缺氧而窒息的现象。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关岭就不是一个开放的海湾,而是一片封闭的水域。为了进一步求证,地质学者将科学统计得来的资料输入电脑。结果,果真出现了和预想相吻合的一幕。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