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目标:尽快发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化石

在距离北京北部约260公里,有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宝库——泥河湾遗址群。中国考古工作者们正在这里勘探、发掘,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发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化石。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是考古工作者中的一员,自198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投身泥河湾勘探,把泥河湾人类活动历史推前到距今200万年前,使泥河湾成为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对“人类非洲起源单一论”提出了挑战。

对神秘泥河湾遗址群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而对它的科学开拓应追溯至20世纪初来搜集古生物化石的一些西方传教士。

1921年,法国传教士文森特来到泥河湾村传教,他在村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并把化石发现情况和泥河湾村一带特殊的地质地貌告诉了同在中国传教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和美国的地质学家巴尔博。这几位专家先后来到了泥河湾村,拉开了外国专家研究泥河湾的序幕,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得以发现。

上世纪30、40年代,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动物群先后被命名,并得到国际认可。在1948年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泥河湾地层被确定为第四纪标准地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考古专家相继对泥河湾进行学术研究,使泥河湾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科学成果越来越丰富,历史价值越来越显现。他们在泥河湾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石器,证明人类曾在这里生活。

至今,已有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考古学家来此考察。但令考古界遗憾的是,泥河湾遗址中尚未发现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化石,没有像北京人头盖骨那样直接、有力的证据。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等专家认为,虽然现在还没有在泥河湾发现早期人类化石,但有活动的遗址肯定就有人类的存在。目前泥河湾遗址发掘面积非常小,有待开发的潜力很大,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只是早晚的事。

谢飞分析说,本世纪初,马圈沟遗址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后,研究进展缓慢、发掘面积受限、资金投入少、专业人才匮乏、国际学术交流较差等因素严重制约对泥河湾的科学研究。

为扭转这一困境,河北省近日启动了“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两年投入500万元,通过泥河湾盆地内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发生、发展及石器工业技术研究,来探索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出现过程及演化之路,力争在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上取得突破。

这绝非易事。专家认为,早期人类是在不断迁徙中,没有掩埋尸体的习惯。而泥河湾是旷野遗址,与发现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周口店的洞穴遗址不同,不利于人类化石的形成、埋藏和保存。

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河北省政府成立了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指挥部,谢飞被任命为“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强化了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成立了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加强了力量,明确了责任。

未来十年,谢飞和他的团队将力争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取得重大学术突破,并通过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使之成为科研、科普、宣传、展示、教育基地,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新华网石家庄6月26日电 白林 曹国厂)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