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北荆州地区发现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复原图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复原图(中国化石网插图)

6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等人的成果,他们在对一具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做了长达10年的研究后证明:类人猿很可能起源于5500万年前。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最早的类人猿化石来自4500万年前,而这一成果将人类祖先的历史推前了1000万年,堪称灵长类与古人类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发现迄今最古老灵长类化石

10年前,倪喜军在中国湖北荆州市附近发现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灵长类骨架化石。随后进行的年代测定显示,这具化石有5500万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灵长类化石。“尽管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但我不想急着发表成果,而是对它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10年后的今天,倪教授的论文 “姗姗来迟”,但登上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学术期刊。

倪喜军将这一灵长类动物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它的脚后跟骨头很特别,又短又宽,具有明显的类人猿特征,与人类的脚后跟也有共同点。又短又宽的脚后跟骨头为人类直立行走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因此,可以把阿喀琉斯基猴视作与人类远祖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

阿喀琉斯基猴不但具有类人猿特征,还拥有跗猴的许多形态学特点,跗猴型动物与类人猿是两个不同的灵长类类群,所以倪喜军认为,在灵长类演化进程中,阿喀琉斯基猴处在类人猿与跗猴 “分家”的起点。也就是说,大约在5500万年前,类人猿诞生了,从那以后,人类的祖先开始了独立的进化历程。

个小脚大适合在树上生活

倪教授与合作者复原了最古老灵长类动物的形象,它的个头很小,身长只有7厘米,体重20克至30克。相对而言,它的尾巴很长,有13厘米;脚特别大,长度和它的小腿一样。长有 “大脚”的好处是,脚的抓握、跳跃能力强,适合在树上生活。

阿喀琉斯基猴的眼睛比较大,与类人猿接近,没有在夜间活动的眼镜猴那么大,由此可以推测,这种猴子是在白天活动的。

发现类人猿祖先后,倪喜军为公众描述了一张简要的 “古人类演化进程图”。 5500万年前,类人猿在亚洲诞生,并向其他大陆扩散; 4000万年前,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欧亚大陆的类人猿逐渐消亡,而非洲大陆的一支类人猿繁衍兴盛,并走出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 2000万年前,没有尾巴的类人猿进化成人形动物;六七百万年前,在人形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古人类与黑猩猩 “分家”;之后,古人类分别演化成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类型。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都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狩猎,中国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元谋人、蓝田人都属于直立人。(新闻晚报)

相关报道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复原图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复原图(中国化石网插图)

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倪喜军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发现距今5500万年、为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并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

这项发现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它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是近年来古灵长类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最新一期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外科学家这一重要发现的成果。

据介绍,阿喀琉斯基猴骨架比以前知道的发现于德国梅瑟尔的达尔文猴和美国怀俄明的假熊猴整整早了700万年。在阿喀琉斯基猴生活的时代,全球正处于温室期,气候湿润炎热,茂密的森林覆盖到了南北极。这种环境下,保存如此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堪称是个奇迹。

倪喜军领导的国际小组成员包括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克里斯托弗·比尔德博士、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丹尼尔·季博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玛丽安·达戈斯特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和约翰·弗林博士以及法国欧洲同步辐射中心保尔·泰弗罗博士。

通过研究阿喀琉斯基猴,古生物学家首次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非常接近于类人猿和其它灵长类开始分异时的图景,倪喜军认为“在重建人类和灵长类的早期演化历程方面,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而通过大量的统计学分析,倪喜军及其团队推测阿喀琉斯基猴在生活时的体重仅有20-30克,比现生的最小的倭狐猴略小一些。

阿喀琉斯基猴命名源自希腊神话人物阿喀琉斯,隐喻阿喀琉斯基猴非常有趣的像类人猿一样的脚跟。根据生态复原,阿喀琉斯基猴应该是一种小型的非常活跃的灵长类,在白天活动,善于跳跃,依靠视力用手来捕食昆虫。(中新社北京6月6日电 孙自法)

相关报道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复原图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复原图(中国化石网插图)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中国化石网插图)

人类演化的历史,比之前普遍认为的还要久远得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及其团队对全球最古老的灵长类化石历时十年的研究成果:堪称人类“老祖宗”的类人猿(包括猴子、猿和人类),起源时间至少在5500万年前。也就是说,将类人猿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进化史上分开的时间又向前推了1000万年此前最早的化石证据指向4500万年前。

这在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可谓里程碑式的发现。

十年前发现古老化石

这副近乎完整的动物骨架,为中国始新世早期(5.58-5.48千万年前)的化石,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十年前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按照“东方伊甸园”假说,亚洲是灵长类动物起源的重要中心,但能留存于世的灵长类动物化石非常稀少。研究团队使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在十年间找到了该化石的1186个形态学特征和685个特异性分子标记,并和157个其他物种进行对比,从而建成了关于灵长类动物演化的最大的形态学数据矩阵。

类人猿进化分离初期

这副骨架兼具类人猿和跗猴(俗称眼镜猴)的特征,研究人员为其取名“阿喀琉斯基猴”,意为“有脚后跟的古猴”。跗猴的脚后跟很长,能发挥杠杆作用,从树上垂直起跳。而类人猿的脚后跟,宽而短,因为它在树上以跑为主,跳的难度已降低。“阿喀琉斯基猴”脚后跟的这块骨头,也是宽而短,跳跃和四肢走动都行,可适应树上生活。这说明,我们发现的这块化石,在灵长类进化树上处于最基础的位置上,处于跗猴型动物和类人猿的进化分离初期,这一时间比科学家们之前预想的要早得多。

研究人员还为化石精心复原了当初“萌”极了的模样:身体长约7.1厘米,尾巴长13厘米,体重约20-30克,个头“迷你”到可放在手上;脚和小腿一样长、比大腿还长,大拇指已经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抓捕食物;毛色鲜艳,白天活动;大眼窝小尖牙,视力良好,爱吃昆虫……倪喜军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为灵长类动物的早期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新民晚报 董纯蕾)

相关报道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中国化石网插图)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等人的成果,他们在对一具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做了长达10年的研究后,分析出了它的一系列形态学特征,从而证明:类人猿很可能起源于5500万年前。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最早的类人猿化石来自4500万年前,而这一成果,将人类祖先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堪称灵长类与古人类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人类的演化历史,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要长得多。”倪喜军说。

“阿喀琉斯之踵”与人类相似

10年前,倪喜军在湖北荆州市附近发现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灵长类骨架化石,这让他欣喜不已,因为,灵长类化石在我国很少被发现。随后进行的年代测定,则更令人振奋——这具化石居然有5500万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灵长类化石。“尽管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但我不想急着发表成果,而是对它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10年后的今天,倪教授的论文 “姗姗来迟”,但登上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学术期刊。

倪喜军将这一灵长类动物命名为“ArchicebusAchilles” (拉丁文学名),中文译名为 “阿喀琉斯基猴”。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脚后跟是他的唯一软肋。之所以为这种猴子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脚后跟骨头很特别,又短又宽,具有明显的类人猿特征,与人类的脚后跟也有共同点。倪喜军解释说,又短又宽的脚后跟骨头为人类的直立行走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因此,可以把阿喀琉斯基猴视作与人类远祖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

然而,阿喀琉斯基猴不但具有类人猿特征,还拥有跗猴 (俗称 “眼镜猴”)的许多形态学特点,而跗猴型动物与类人猿是两个不同的灵长类类群,所以倪喜军认为,在灵长类演化进程中,阿喀琉斯基猴处在类人猿与跗猴型 “分家”的起点。也就是说,大约在5500万年前,类人猿诞生了,从那以后,人类古老的祖先开始了其独立的进化历程。

个小脚大 适合在树上生活

借助大矩阵数据分析和同步辐射光CT扫描,倪教授与合作者复原了最古老灵长类动物的形象。据介绍,它的个头很小,身长只有7厘米,体重20—30克,小到人们可以把它放在手心上。相对而言,它的尾巴很长,有13厘米;脚特别大,长度和它的小腿一样。长有 “大脚”的好处是,脚的抓握、跳跃能力非常强,适合在树上生活。

阿喀琉斯基猴的眼睛比较大,与类人猿接近,但远没有眼镜猴的眼睛那么大。由此可以推测,这种猴子是在白天活动的,而不像眼镜猴那样视觉极其发达,喜欢夜间出没。专家在统计分析后发现,白天活动的灵长类往往毛色鲜艳,所以在他们绘制的阿喀琉斯基猴艺术化复原图中,猴子的毛色较为鲜艳。

人类起源于非洲

发现类人猿祖先后,倪喜军为公众描述了一张简要的 “古人类演化进程图”。 5500万年前,类人猿在亚洲诞生,并向其它大陆扩散; 4000万年前,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欧亚大陆的类人猿逐渐消亡,而非洲大陆的一支类人猿繁衍兴盛,并走出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 2000万年前,没有尾巴的类人猿进化成人形动物;六七百万年前,在人形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古人类与黑猩猩 “分家”;之后,古人类分别演化成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类型。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都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狩猎,中国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元谋人、蓝田人都属于直立人。

然而,根据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都在历史上灭绝了,成为进化史上 “赢家”的古人类是 “智人”。大约20万年前,智人起源于东非;十几万年前,他们走出非洲,经过中东地区到达欧亚大陆,最终成为了地球上最智慧、最强盛的物种。(新闻晚报 俞陶然)

相关报道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中国化石网插图)

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一项考古研究最新成果说,在中国发现的一具近乎完整的早期灵长动物化石显示,生活在5500万年前始新世早期的一种体型娇小的古猴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灵长目动物,很可能是人类和各种猿猴的共同祖先。

长期以来,因缺乏可靠的灵长目动物化石证据,灵长动物起源成为困扰科学家的难解之谜。新发现为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倪喜军等人发表的论文说,大约10年前,考古人员在中国湖北省发现一具迄今最完整的早期灵长动物骨架化石,并与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等国际同行展开合作研究,通过X射线技术对化石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字重建。

研究显示,这种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的古猴生活于约5500万年前潮湿、炎热的湖边,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灵长目动物。这种古猴身长约7厘米,体重不超过30克,体积接近现代的小侏儒狐猴。它还具有修长的四肢、尖小的牙齿和大眼窝,证明它善于跳跃和利用四肢走动、以昆虫为食并拥有良好的视力。

 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为灵长目动物的早期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种古猴的存在进一步支持了灵长目动物最早出现在亚洲而不是非洲的论点。研究人员猜测,这种古猴可能在后来的进化中分化为眼镜猴和类人猿两支,而后者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后分化出人类。(新华网伦敦6月5日电 刘石磊)

相关报道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中国化石网插图)

灵长类动物进化示意图

灵长类动物进化示意图(中国化石网插图)

中外古生物家称在湖北荆州附近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灵长类动物的骨架化石,化石表明人类的远祖或比老鼠更小、是擅长在雨林树丛里跳跃的“袖珍猴子”。

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刊载了中国、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的论文,称2003年在中国湖北发现的一副近乎完整的灵长类骨架被证实属于全新物种——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的身体长约71毫米,重约20-30克,善于跳跃和四肢抓握,白天活动,主要捕食昆虫。论文称该物种的发现为灵长类动物的早期进化和类人猿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生物学家认为,阿喀琉斯基猴生活在距今55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是最接近类人猿的早期眼镜猴。包括猿猴、猩猩和人在内的类人猿与个头小巧、眼睛硕大的眼镜猴是灵长目简鼻猴亚目下的不同类群。

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项目的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倪喜军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阿喀琉斯基猴处于灵长类演化树非常接近根部的位置。“那时早期类人猿与早期眼镜猴刚刚开始出现分化,因此阿喀琉斯基猴兼具类人猿和眼镜猴的特征。”

倪喜军说,该发现为研究类人猿的起源与灵长类动物的早期分化提供了非常多的证据,并为重建人类最古老祖先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相当完整的图景。

他说,相比此前发现的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即在德国麦塞尔和美国怀俄明州发现、距今4800万年前的灵长类化石,阿喀琉斯基猴是人类的近亲,而前者属于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的曲鼻猴亚目。

新的灵长类化石发现在湖北荆州附近,5500万年前那里可能是一片很大的湖泊,周围有非常茂密的森林。数千万年来,这个灵长类骨架化石与众多的鱼类化石一直沉睡在原本是湖底的岩层里。

10年间,倪喜军等中国研究者同美、法科学家合作比较了157个物种的1000多个形态学特征,最终确定了阿喀琉斯基猴在灵长类“族谱”中的位置。

论文合作者、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比尔德说,阿喀琉斯基猴与已知的所有灵长类动物极不相同,“看上去像个怪胎,长着类人猿的脚,但前肢、后肢和牙齿则是属于非常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同时,与大眼睛的眼镜猴相比,“它的眼睛很小,这令人意外”。

现生的和许多古代眼镜猴多是夜行性动物,由于嗅觉退化,需要很大的眼睛来捕获光线。倪喜军等人通过统计学分析,认为阿喀琉斯基猴的小眼睛说明它与类人猿一样是在白天活动的。

阿喀琉斯基猴的脚很长,甚至比小腿还要长。但是脚后跟却很短很宽,这实际上是类人猿具有的特征,相反,眼镜猴的脚后跟又窄又长。”倪喜军说,取名“阿喀琉斯”突出了它的脚踵特征。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刀枪不入的英雄,而脚踵是他的致命弱点。

倪喜军说,阿喀琉斯基猴脚的抓握能力强,可在跳跃中仅靠双脚抓握树枝,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就能做捕食动作,这可能也是很久以后类人猿走下树干、直立行走并最终演化为现代人的生物学基础。(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 姚远 周舟 姬少亭)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动物 化石 灵长类 阿喀琉斯基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