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先光:澄江化石群的发现打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

1984年,距今5.3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侯先光发现。此后,侯先光注定和这些化石打上了交道。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至今日,侯先光在接受采访时仍说,澄江化石群的发现打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而自己的一生也因为这个发现而改变。

发现澄江化石群纯属偶然

5月22日,在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了侯先光教授。他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牛皮纸信封,信封里装着他记录了30多年的5本野外工作日记和1本生活日记。日记翻到了1984年7月1日这一天,仅有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帽天山采集到叶虾类化石。” 侯先光教授也向记者介绍了澄江生物化石群发现始末。

1984年6月中旬,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工作两年多的侯先光,来到云南,寻找用于科学研究的化石。他先在晋宁磷矿工作数日,之后到达澄江县,他住在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工棚里,天天早出晚归,爬过崎岖的山路,到选点搜寻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头可以用吨来衡量,然而,艰苦的工作并没有得来想要的收获,工作了将近一个星期,却依然两手空空,侯先光不免有些失望。

7月1日,在雨中侯先光来到帽天山。下午3点左右,一个半圆形、伍分硬币大小的化石出现在侯先光眼前,他为自己从未发现的这一新化石激动不已。正是这块化石标本敲响了澄江动物群发现的前奏。紧接着,第二块形似椭圆的化石又被发现了。侯先光来不及多想,加快了工作节奏。突然,奇迹发生了,他一榔头下去——一个栩栩如生的虫体出现了。“那时,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我的手一直在抖,我仿佛看到了化石里的虫体在泥水里飘。”时至今日,侯先光对当初发现澄江化石群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就此打开

这一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距今5.3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陆续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侯先光说,动物的软躯体部分在化石保存过程中很容易腐烂,因此软躯体化石的保存十分罕见,仅在一些特异埋藏的化石记录中被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就是典型的一个。澄江动物化石群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精美及物种最丰富的化石富集地。许多澄江化石不仅保存了精美的外部形态,还经常保存了一些软体构造和内部构造。

此后,在帽天山,诸多科学家们从未见过的奇特古生物陆续重见天日。一系列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向全世界描述了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澄江集体爆发的壮观场景。

据统计,古生物学界在澄江共发现200多种动物,其中80%都是前所未知的新种。几乎现生动物的所有门类,都能在澄江化石群里找到它们的远祖代表。“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生命起源、演化的意义重大。” 侯先光说。

而侯先光研究澄江化石群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2012年,由侯先光牵头的国际合作研究组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专题研究报道了保存完美的脑部和其他神经及感官构造。这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关于动物脑部构造的化石纪录,其精美的化石保存使科学家得以进行深入研究并和现生动物的脑部构造进行直接对比。这是继“澄江化石”今年七月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后,澄江化石研究领域迎来的又一大喜讯。

呼吁保护澄江化石群

随着,澄江化石群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化石的保护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澄江古生物化石分布范围广且分散,有些化石就在当地农民家的房前屋后。这就化石的保护带来了困难。”侯先光忧心忡忡地说。

化石流失会导致研究材料的缺失,有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侯先光说:“澄江化石群是全世界的遗产,目前的研究只是揭开了古生物世界的冰山一角,以后的研究还需要这些原始素材,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好它。”

对此,侯先光建议规划好开采保护区内的矿产,并严格执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防止化石走私。(云南网 王海龙)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侯先光 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