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百科探秘》揭秘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

刘家峡地质公园中大量恐龙足印化石面临风化

刘家峡地质公园中大量恐龙足印化石面临风化

刘家峡地质公园中大量恐龙足印地质遗迹面临风化、侵蚀和黄土塌方掩埋的威胁,一些自然裸露在外的其他古生物、节肢动物和虫迹化石,至今仍遭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雪蚀,风化十分严重的消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极大关注。记者从永靖县委宣传部获悉,昨日,央视十台《百科探秘》专题栏目记者赴永靖进行现场调查,就恐龙足印地质遗迹发现的经过及如何进一步挖掘、研究,采访省地勘局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开发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大庆博士。同时,还将实地调查、呼吁保护这处国内外罕见的恐龙化石群。

1.恐龙足印化石群属“国家级”

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是由我省地质局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兰州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1999年8月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初步揭露和研究,至2002年底,已揭露面积达2800平方米,10类172组1831个足印。在此处,还发现了其他多处古生物化石。为了保护发掘恐龙足印化石群,省政府以“科教兴省”省长基金资助项目来支持大规模的挖掘清理工作,永靖县也及时成立了刘家峡恐龙管理局,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投入60多万元资金,共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保护性开发,并在发掘地建立了15平方公里的省级古生物足印化石保护区,同时禁止周边地带的植被被破坏。

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拥有国内外八个之最:“足印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国内外罕见;足印规模之大,属种之多,国内外独有;足印之大,世界之最;足印产出层面之多,举世罕见;兽脚类足印,国内罕见;翼龙鸟脚类足印,填补国内空白;兰州龙”———世界最大牙齿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国内最胖恐龙。”这是专家在发掘、整理、研究过程中给予刘家峡恐龙足印地质遗迹的定位与评价。

在省、州、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2001年11月27日,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2001年12月4日,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立“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因恐龙足印化石群而设立的国家地质公园。

2.足印只能用砂土填埋保护

据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孔得来介绍,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分为核心区和试验区两大部分。在6年多的时间里,投入包括地质遗迹保护资金700多万元,相继修建了1号保护棚及其附属工程,有效地对1号点足印群进行了重点保护;对2公里以内的核心区用铁栅栏进行了圈围;对2、4、6号点足印揭露后及时用砂土进行了填埋,防止了风吹雨淋造成的风化。

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在6年多时间的开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由于资金匮乏,地质公园内2、4、6号点的大量恐龙足印遗迹在发掘后只能用砂土填埋方式进行保护,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自然遗迹仍然面临着风化、侵蚀和黄土塌方掩埋等多种威胁,一些自然裸露在外的其他古生物化石,至今仍遭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雪蚀,风化十分严重。“刚出土时恐龙足印化石要比现在清晰鲜艳的多,现在都有些风化了。”地质公园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1号点4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10组足印中有6组非常清晰连续,足印的布局表明,当时恐龙主要是沿湖岸或由水边向陆地方向行走。有关专家还推测,如果继续挖掘,肯定会有新的发现,但因为没有经费,挖掘无法进行。

3.资金短缺保护开发面临难题

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由于地处盐锅峡水库北岸,交通十分不便,只能走水路,而且也很危险。为了方便游客,便于管理,县上于去年8月开工建设了全长23公里、总投资950万元的太极镇孔寺村至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因资金不到位,工程进度十分缓慢。采访时永靖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条公路最早有望今年5月建成通车。

随着永靖黄河三峡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逐年增多,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功能的严重不足,与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公园的门票每张40元钱,现在从刘家峡经水路到公园一个来回,一条船的费用要600元钱。交通上的不便,严重制约着公园的发展。”孔得来说,去年地质公园接待游客2万人,但真正买门票的游客却是少之又少,许多都是官方接待的。

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经费只有700多万元,而地质公园的实际投资却高达2480多万元。为此,永靖县却背负了1700多万元的财政负担。由此可见,资金已经成为开发与保护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地质公园的建设进程。(兰州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