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堂48年的考古人生

与考古结缘

王明堂是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人。虎头梁村位于东城西南的高台上,往南即是沟壑万千的桑干河谷地,举世闻名的泥河湾遗址群就散布其间。

因多年参与考古工作,王明堂有了收藏的习惯,他的箱包里保存着多件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院墙上还镶嵌着不少田野劳作时随手捡来的古物。一次,王明堂在地里捡到一个半圆斧状石器,这件石器长约10厘米,中间有孔,打磨细腻。 王明堂推断这是一件新石器时期石器,具体年代还有待于专家进一步鉴定。

1965年,虎头梁村来了一个拄拐杖的老头。据传说,这个老头很神,柺杖在哪里一杵,哪里就能发现龙骨。这个老头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专家王择义。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委派, 王择义带领王向前、武文杰来到阳原县采集鱼化石。

那年王明堂21岁,当时是村里的护秋员。考古专家来到虎头梁后,王明堂就成了他们的向导。王择义决定从火石入手调查旧石器。听说王择义等人要找火石,王明堂便将从高粱地垄下发现的一些火石拿给他们看,这些火石正是王择义期望找到的石器。次日,王择义等人在王明堂的带领下去了捡到火石的地方———于家沟。

于家沟是一条位于虎头梁村和西水地村之间的深沟,一股清泉从悬崖土崖下的缝隙中缓缓趟出,流入南侧的桑干河。 就在泉水南侧不远处,王择义发现了两件细石核。石器不多,但这是首次从底层中出土的旧石器,学术价值非常重大。

一晃到了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盖培、卫奇来到虎头梁,开始发掘于家沟遗址。当地农民包括王明堂在内的六七个人参与了发掘工作。 当时,专家借住在村民家里,自己动手做饭,条件比较艰苦,经常吃到的只有挂面和鸡蛋。发掘工作每天早上7点开始,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左右,下午继续干到太阳落山,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时期的化石和石器。

从1965年首次与考古结缘,到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考古农民技工,48年来,王明堂参与了全国十余个省市的考古普查和发掘工作,发现旧石器时期遗址百余处。

参与多地考古

从1965年开始, 中科院的考古专家们陆续在虎头梁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期遗址,前来虎头梁考古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王明堂总是参与其中,渐渐成长为一名农民考古技师。

多年来,王明堂手里拿着中国科学院送给他的专用探锤,先后参与了于家沟、虎头梁等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工作,并参加了山西、北京、江苏等地的考古普查。王明堂等人也先后追随去往多地参加考古发掘,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明堂多次到山西参加考古普查。1991年,王明堂被请到北京,在怀柔、平谷、密云等地进行考古普查。1993和1994年连续去了四川。1995年去了河南。1996年,他再次被聘请到山西,在大同、阳高等十余个县进行了考古普查,当时,组织方还给每人印了一盒名片。之后又去了江苏、宁夏、山东等地。

2012年3月28日,王明堂去了山东莱州进行考古普查,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共发现旧石器时期遗址七八处。当年秋收后,王明堂和阳原另一个农民考古技工胡忠于11月21日一块去了广东参加考古普查。他们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及当地考古人员一起进行考古普查。一开始大家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看,一直没有什么发现。 后来王明堂提出,南方降水多,下面沟壑里经常发水,而人不能在水里生活,旧石器遗址很可能在海拔较高的地方。 于是他们开始往高处走。很快,在罗定市一高地上发现石核、石片,之后他们又去郁南县在丘陵上发现了四五十处旧石器遗址。

王明堂说,前些年出去搞考古普查,半天就得走二三十里路,工作强度较大。现在出去条件好多了,都有专车, 步行的路程是不太多的,也不太累。一天工资100元,管吃管住还管交通费。回来的时候,广东方面还给买了卧铺。 发现旧石器时期遗址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带队的小刘非常高兴,特意给王明堂和胡忠每人发了1000元奖金,并给阳原县文管所所长成胜泉打电话表示感谢。

成为土专家

王明堂那握惯了锄把的手,摆弄起精细的石器来竟然也十分灵活,不经意间,口中会说出一串中外考古名家的名字来。

阳原当地丰厚的文化遗存,使一批普通农民成为考古工作的参与者,穿梭于家乡的沟壑之间,协助考古工作者寻找新的发现。目前经常参与考古工作的农民技工除了王明堂、胡忠外还有白日有、白惠元、武进和、高文太等人。

王明堂说,考古普查时,考古农民技工凭着多年的经验找到旧石器遗址。他说,在北方普查时主要寻找河湾、水库及水源地等,从河流的两岸调查,一边走一边观察有无石器、化石,有了化石就要更认真地寻找。当时人们以吃肉为主,有了化石再找石器就容易多了。有了碎化石的地方,十有八九会发现石器。

南方和北方又不一样。南方雨量大,遗址一般不在沟涧中,主要分布在台地上。河流碰撞石块和人工打制的石器是有区别的。河流碰撞的是同一个地方,是天然的。而人工打制的石器是有目的的,打击的位置也不一样。但这些区别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

王明堂说,在阳原发现的石器,多为燧石打制的,旧石器时期的石器也有用石英打制的,但不如燧石打制的特征明显,不容易辨认。这次在广东调查时,王明堂发现那里的石器一般都是用河卵石打制的,原因是当地无燧石。这里都是在离河道近的地方,把河卵石搬到台地上再加工。广东的尖状石器很大,有10多斤重,为什么要做这么大,是用来做什么的?目前还是个谜。

考古工作有时候也是有危险的。1998年在发掘于家沟遗址时,下了点小雨后,参加考古发掘的六七个人正在发掘面下坐着,王明堂突然发现上面的土在往下掉,急忙喊到:“要塌了,快跑。”大伙刚跑开,一块七八米宽的土方就塌了下来,把大伙刚坐的地方给埋住了。

“考古工作更多的是枯燥和劳累,参与发掘时,用铲子一点点发掘,蹲着很不方便,有经验的人都带一把小凳子坐在那里干,这样就舒服多了。”王明堂说。

目前,广东方面已经向王明堂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还能去参加今年的考古普查工作。


张家口晚报 王瑾涧 周国飞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