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武山县南峪村发现维曼嵌齿象化石

维曼嵌齿象下颌标本,A 背视,B 侧视,C 近端视。(王世骐供图)

维曼嵌齿象下颌标本,A 背视,B 侧视,C 近端视。(王世骐供图)

在近年甘肃野外考察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博士与来自兰州大学和甘肃省博物馆的合作者在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长鼻类下颌标本,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 dp4, m1齿列。经对比研究,该标本为一未成年维曼嵌齿象化石(Gomphotherium wimani),为该类群动物形态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2013年1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1卷1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下颌骨标本虽然有些残破且表面风化严重,但完整保存p3, dp4, m1齿列,提供了清晰完好的形态鉴定特征。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

嵌齿象是长鼻目中已灭绝的一种长颌乳齿象类,最早发现于东非埃塞俄比亚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进入欧亚大陆,中中新世迁入到美洲。在早-中中新世时期,嵌齿象广泛分布于非洲和欧亚大陆。由于分布广泛和演化快,是陆相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化石。

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维曼嵌齿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