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寻根记》(四)

第四章 搜寻洪荒岁月

十八 小小寰球混沌渐开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出的第一个完整的中国直立人头盖骨化石,是中国考古学创立时期最为重要的发现。它不但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在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地位,而且揭开了人类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人类的起源问题是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它既是考古学、古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又是世人普遍关心的话题。

人是从哪里来的?是在什么时候从古猿分化出来的?

人类出现后又发生过什么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才进化成同我们一样的现代人?

人最早是在什么地方从古猿分化出来的?为什么存在着不同的人种?

要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去搜寻那地球的洪荒时代。

按照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大爆炸标准模型理论的说法,宇宙是在大约150亿年以前从炽热而且稠密的物质与能量“大爆炸”而形成,随着它急骤膨胀、冷却逐渐衍生出众多的星系、星体和行星。

地球是人类居住在宇宙间的一颗小小星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在距今大约50亿年前,一个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星云团经过几千万年的旋转运动,形成了太阳和围绕其公转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地球在45亿年前就已成为现在这样大小的不规则扁球体。它的体积为1.083×1021立方米,总表面积为5.100×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占71%。大陆上的最高山峰是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最低处在死海,达-397米,海底最深处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地球的历史共分为5个时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代分为若干纪,每纪又分为几个世。

岁月悠悠,混沌渐开。在这45亿年中,山脉夷为平地,平原沉入海底,海底上升为陆地,沟壑中凸现高山,真可谓“沧海桑田”。

在距今大约40亿至35亿年间,地球上出现了生命,开始是原始生物蓝藻、绿藻等单细胞生物,到了大约10亿年前有了多细胞生物。在距今7亿年时,一些复杂的动物如水母、蠕虫以及原始的介壳类动物已经出现。到了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即距今5.7亿年时,具有硬壳的动物大量出现,海洋生物有了突然的发展。在奥陶纪——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出现鱼类,及至志留纪(古生代第三纪)晚期,陆地上已有植被覆盖。在3.6亿年前,也就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石炭纪时,海中出现两栖类动物。当进入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时,也就是距今2.5亿年时,地球上有了爬虫类和最初的哺乳类动物。在中生代的第二纪侏罗纪时,即2亿年前,恐龙最为繁盛。陆地上横行着蜥龙和鸟龙,海洋中游弋着鱼龙和蛇颈龙,而空中飞翔着翼龙,地球成为恐龙独霸的世界。过了大约6500多万年,进入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白垩纪。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由于受到一颗脱离轨道的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的撞击,造成大面积的尘埃云,遮蔽了阳光,引起长达3-6个月的黑暗,生物光合作用停止,食物网破坏,恐龙及其它的许多生物类类群大量灭绝。到了新生代,即距今6500万年的第三纪早期,随着气候的变化,植物生命有了很大转机,被子植物特别是乔木十分繁盛,热带、亚热带植物和显花植物以及草类的发展在景观上增加了多样性。哺乳类动物大量繁衍和进化,种类迅速增加。到了第三纪后期,植物已基本上由现生属组成。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三趾马、板齿犀、鹿、羊、猪、兔等新属种。后来,真象、真马形成动物群,并逐步演化为今日之动物群。最早的人类祖先出现于这一时期,而人类的进化则大部分在第四纪。

在第四纪,地球上的生物在分布和组成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哺乳类动物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地质历史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化。比如欧洲和邻近的亚洲部分现生的119个种中,只有6个种在第三纪末生存过,其余全是新生的,而且哺乳动物的体质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比如猛玛条、披毛犀,全身长了长毛得以御寒。植物界的进化比较缓慢,西北欧一带现生的植物,80%在第四纪开始时就存在了。这一时期由于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南移。到了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还发生过大规模的绝灭现象。因此,在第四纪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动物群。欧洲早更新世时具有代表性的是维拉弗朗动物群;北美是布朗克动物群;而中国北方早更新世时则是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是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是萨拉乌苏动物群。就在这种环境里,人类开始了艰难的进化历程。

十九 创世传说神奇多彩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故事,而且都是关于宇宙、生命和人类的神话,其特点是具有直观的形象性和想象的随意性。 在我们中国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宇宙生成的神话。三国时吴国人徐整在其所著的《三五历记》中说得生动而有趣:“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述异记》对盘古死后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其“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关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上述神话表明,古人认为宇宙最初是混沌未分的状态,经盘古开辟,才有了天地。盘古死后,他的身体演变成天体、日月、气象和万物,成了男性创世之神。

西汉时的《淮南子》。《览冥篇》中“女娲补天”一文讲述的是女性创世的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 炎而不灭,水浩浑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溺,冀州平……”

类似这样内容的神话,也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着。比如白族民歌中就有关于盘古死后“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睁眼是白天、闭眼是黑夜”、“眉毛变竹子”、“头发变森林”的传说。彝族的史诗《梅葛》中说,远古时没有天和地,是“格兹神”造了天地。后来由于打雷和地震,天地有了裂缝,神就用云彩补天,用树叶补地。

在《太平御览》的《风俗通义》中记载着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纟亘泥中,举以为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上云乐》诗中也叙述了这一古老神话:“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如沙尘。”在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释滞》篇中,还记载着“女娲地出”的传说,说女娲是由大地创造出来的。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云:“女娲本是伏羲妇。”兄妹成婚而繁衍出人类。彝族支系阿细人的民间史诗《阿细的先基》中说“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西双版纳的傣族有关于土和水气孕育了先祖布桑盖和亚桑盖的说法。

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经典《圣经》中记载着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上帝用了6天的时间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了供人类居住的乐园——伊甸园和动植物,最后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一个叫亚当的男人,又用亚当的肋骨造出了取名夏娃的女人。愚蠢的亚当和夏娃因为没有听从上帝的劝诫,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人类开始了生存竞争和遭受生老病死的磨难。到了17世纪时,英国的阿谢尔(James Ussher)大主教用自创的年历,竞然推算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出人类的。而牛津大学副校长莱特富特(John Lighftoot)牧师还郑重其事地宣布,确切时间是在10月23日上午9点。

产生了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的教义经典《古兰经》记载:真主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唯一创造者和主宰,他用土造化了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和穆罕默德6个人,作为他的使者。安拉命阿丹与好娃同居乐园,二人受魔鬼诱惑,违背安拉禁令,偷吃禁果,致使羞体外露,被驱逐出乐园。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人敬畏崇拜自己的祖先和超自然的神灵,因而往往奠定了本民族信仰和世界观的基础。但是这不是科学,不是经过实验或观测检验的事实。有的神话传说经过神学家、神秘主义者的加工修饰变成了宗教。人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搜寻那洪荒的岁月留下的遗迹和遗物。习惯的不同,在同一地区也有身材差异很大的民族。如南非的布须曼人身高仅150厘米左右,但在同一地区的霍屯督人却高达160-165厘米。原因在于霍屯督人的生活方式是以畜牧为主,他们的营养比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布须曼人好。从这些情况看,可以认为弗洛靳斯人身材矮小既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结果,也是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饮食和营养的结果。

印尼弗洛靳斯人的发现还说明,远东地区的现代人来源于外来的入侵者,而非当地古人类进化的产物。

二十七 说差异话四大人种

根据能遗传的体质特征的差异,全世界的人共分为四大人种: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高加索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和棕种人(澳大利亚人种)。人种的区分在外表上比较容易,一般从肤色、发型、眼型、鼻型、唇型上区别。人种还以居住地区划分,但由于数百年来人种的原居地变化较大,故约定以公元1600年以前的分布状态为依据。

因为人种是根据体质上某些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所以全世界的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的各种性状,全都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基因频率。

纳维亚半岛上低矮的拉普人也与高大的北欧人毗邻而居。非洲黑人面部突颌的特征适宜于炎热的气候,但北极生活的阿留申族人的突颌比黑人还要明显。

形成现代各人种的自然过程与动物物种产生和分化的过程一样,仍然受基因突变、变异的随机扩散、迁移和自然选择四个基本因素的控制。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现生各人种在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物化学特征上显示了程度不同的差异。

其实,现代人并没有停止进化过程。现在人体某些器官的逐渐萎缩和局部的退化就是发生在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比如,现代人的身高有微小的增加,而牙齿的数目却在减少。现代人上下颌一般各有16颗牙齿,总共是32颗。但有的人上颌或下颌的第三臼齿(智齿)、甚至上下颌的全部智齿终生没有萌出,有的是30颗,有的只有28颗牙齿。我们脚的小趾节有减少一节的趋势;肋骨的最下一对(第12肋)越来越短,也有消失的趋势,而脑的结构可能会更加精致。但是这些都是非常缓慢的过程。

二十八 论意识谈三次革命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十分复杂而漫长,因而人类又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动物。复杂的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我们的猿祖直立行走以后,视野大大扩展,大脑逐渐发达,语言也从更大范围的交往中产生,劳动也愈见富有创造性。由于劳动的作用,使人祖由生物演化转变为社会演化。劳动筛选和保存了人类机体遗传基因的有利突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劳动选择了人、保存了人。劳动作为人类的适应方式本身,正是人类远祖所具备的潜能发展的产物。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仅体质上得到了进化,而且在意识方面也逐渐得到进化。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有三次重要的革命成为地球上生命历史的标志:第一次革命性变化是35亿年前原始生命即原生体的出现。在那时的原始地球上,无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在短波紫外线等能源作用下生成了简单有机物——生物小分子,进而生成复杂有机物——生物大分子,并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多分子体系的团聚体。后经演变和自我选择,出现了原生体,进而发展成为单细胞生物蓝藻、绿藻等。第二次革命发生在5亿年前寒武纪和奥陶纪交替之时,无数种类的动植物出现,生命形式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变得复杂化了。第三次革命是人类历史进化到直立人阶段,人猿揖别,产生了意识。人类开始寻求改变自然界的方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意识的起源与存在,是人类心智进化的必然结果。古希腊哲学家、生物学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按照生物具有的三组功能。指出,有机界彼此间的本质区别。他认为世界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都具有“灵魂”;但因所具有的本能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等级:植物因其只具有摄食、生长和繁殖的本能而只有一个植物性灵魂;动物还有行动和感觉的本能而同时有感觉“灵魂”;人类则除此以外独有理智的功能,因此还有理性“灵魂”。

生命的起源构成了有机物质的存在,意识的产生显示了人类精神的永存。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里过程的总和。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意识是人通过自己在感情活动中进行模仿来了解他人行为的工具。一些动物虽然也具有类似的反映,但仅仅停留在原始阶段,根本不能与人相提并论。

大脑随着人的进化而脑量增大。就平均脑量而言,哺乳动物是爬行动物的2倍,灵长类中猿的脑量最大,为其他灵长类的2倍;而人的脑量却是猿的3倍。人类成年男性平均脑量为1500毫升,大猩猩很少有超过500毫升的;人脑重量为体重的1/50,而大猩猩只有1/150-1/200。人类学家认为,人脑在量上的显著发育,可以导致产生某种新功能的可能性,因而人是最聪慧的动物。

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动物具有认知自我的能力,如猩猩可以通过照镜子看到镜子中的映象而认识到自我的存在;黑猩猩还具备猜测同伴心思的能力。古人类不但具备这种能力,而且在为了生存所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中,还 充分运用这些能力来创造和使用工具,组织起来猎取大的动物,有条理地分享食物等。就是这些逐渐显露的意识将人变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动物。考古学家发现的古人类留下的遗物和遗迹,提供了大量的证明人的意识活动的证据。埋葬死者体现了对死亡的认识和明确的自我意识;制作和佩带装饰物反映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产生。

人类大脑与其他动物的大脑还有两个不同的外在特征;一是人有高级复杂的语言。人类能通过组织清晰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科学研究迄今所发现的哪怕是最原始的部落,人们都有结构完善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不但能安排和组织生活和生产,而且能使部落的所有成员通过学习和交流得出一些抽象的道理。动物虽然也能通过发出声音进行交流,但不存在经过加工整理表达复杂感情和抽象概念的真正语言。二是人有文化。人类具有推理能力,通过记忆,进行推理,对生活、生产中发生的事情产生连续性的心理过程,并把思维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抽象概念分离出来。黑猩猩在使用工具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和技艺,但没有经验的连续性,仅仅是代代重复的本能而己。而人类却能积累经验,举一反三,不断创造更新,这就是文化。人类能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完善自己。不只是学习生存技能,还学习包括传统观念和社会观念在内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