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生物群”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

“渤海鸟”(Bohaiornis)复原图

鸟类的祖先是什么样子的?它和我们抬头而望的鸟类有不同吗?5月8日,刚刚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JVP)发表了由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带领的古鸟类研究组关于“渤海鸟”(Bohaiornis)的新发现,它已距今约1.25亿年,是“热河生物群”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也是如今鸟类的祖先。“渤海鸟”揭示了早期鸟类在白垩纪在形态和生态上已有了高度的分化。

“渤海鸟”曾飞翔在辽宁建昌

“渤海鸟”可能曾经飞翔在辽宁建昌的上空。胡东宇教授介绍,这一古化石是在辽宁建昌县发现的,它产于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义县组,距现在有约1.25亿年的历史,是“热河生物群”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

“渤海鸟”被命名为“郭氏渤海鸟”。这是因为两年前,一位姓郭的古生物化石的收藏者,将这一化石提供给沈师进行研究考察的。两年来,胡教授所带领的古年类研究组的对该化石的产地进行实际的调研,分析它所处在的地层年代、环境等等,判断出了它的生存年代。

与您如今所看到的鸟类不同,“渤海鸟”由于在肩胛骨与乌喙骨的关节方式上与现生鸟类相反,是反鸟类。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C.A.Walker于1981年建立了一个反鸟亚纲;与包括所有现生鸟类在内的今鸟亚纲一起,构成了鸟类的两大善于飞行的进步类群。反鸟类繁盛于白垩纪,也可以说,它们是鸟类的祖先。胡东宇介绍,反鸟类是鸟类起源之后第一支成功地实现全球性辐射的类群,但与恐龙一起于白垩纪末期灭绝。

“渤海鸟”主食小昆虫

从复原的图片上看,“渤海鸟”长得确实与现在的鸟截然不同。它前肢较短,身后却有两条与衣服飘带的一样的长尾羽。胡教授分析,这两条尾羽可能有两项功能,一是有修饰作用,二是保持平衡。

胡教授介绍,反鸟类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阿根廷最先发现,但当时发现的均为零散的化石。而此次发现的“渤海鸟”化石保存精美,全长约35.7厘米。那么,“渤海鸟”是吃鱼类,还是昆虫类呢?胡教授分析,从图片上看,“渤海鸟”头吻部短,上下颌都长有多枚牙齿,前后肢接近等长,具有长而弯曲的趾爪,这些被认为是以昆虫为食,营树栖生活鸟类的典型特征。

“它还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胡教授分析得出,“渤海鸟”应该是拍打飞行,有自由飞翔的能力。但至于它能飞多高,还不得具体推算。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鸟”表现为原始反鸟类和进步反鸟类中间的过渡类型。此外,“渤海鸟”也保存有多枚前肢飞羽印痕和两枚末端丢失的带状尾羽印痕。

“渤海鸟”让人们多认识一种反鸟类

“渤海鸟”的发现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反鸟类的形态多样性,扩大了食虫树栖型反鸟类的个体大小域限,而且完好的保存也澄清了许多此前对该类群形态特征的模糊认识。

本次研究,胡东宇等还提出在鸟类个体发育过程中,四肢复合骨骼的融合和骨化滞后于复合椎体;骨骼完全骨化滞后到个体发育后期的生长方式反映出一个不同于与现代鸟类、而更相似于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个体发育战略的新观点。

据悉,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是世界古脊椎动物研究最高级别的学术期刊,在国际古生物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次新成果是沈阳师范大学继2009年发现“赫氏近鸟龙”获得“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后在鸟类研究上的又一项新发现。


沈阳晚报 丁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反鸟类 热河生物群 新属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