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地学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

学生们在观察化石

栖霞山的红叶好看,吸引了游人前来参观。山上的石头,则藏有“乾坤”,这些不起眼的岩石中藏着古生物界的密语。

11月23日~25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地学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论坛召开前,40余位研究生寻找栖霞山岩石中的“秘密”:这些岩石中,含有几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牙形刺……时光倒流到3亿年前,整个华南都是一片汪洋,叫古特提斯洋。而栖霞山一带,则是海洋的浅滩。

每走一段都会有“惊喜”

这次到栖霞山,除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博士生外,还有南京大学以及从外地赶来的研究生、博士生们。进了栖霞山的铁门,他们就掏出了工具,在明镜湖旁停下。这是一段山底的石头,灰色,有的岩石还带点黑色。这种岩石就叫本部灰岩,岩石中有很多化石,“单体动物、复体动物,还有不知名的化石。”

现场给大家做讲解的也是研究生。他们之前就对栖霞山的岩石有所研究,并对发现的化石做了标记,供大家辨认。果然,在画了圈圈的岩石表面,有一个个小隆起,有的只有指甲盖大小,有的则有巴掌大。最常见的就是珊瑚。巴掌大的珊瑚上,还有当年珊瑚身体上的细纹。

大家一路往山上爬,每走几十米,就会有惊喜。这些岩石代表了不同时代,暗藏的古生物语言也不一样。而且,不同类型的岩石,里面藏着的化石也不同。

消失的“蜓”印在石头上

这些石头上会有些什么化石呢?除了珊瑚,大家还找到了蜓、海百合的茎……

“在2亿多年前,珊瑚生活在浅滩,它们对周边环境要求相当苛刻。”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马兆亮说。在山上,学子们找到了很多的珊瑚化石。

蜓非常小,在一个写有“红叶谷”的大石头上,大家拿着放大镜寻找。马兆亮解释说,早期的蜓,两头尖,向内凹;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身体渐渐变得“圆润”,体内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蜓是一种浅水动物,它没法游到深水中,因此有地域色彩。遗憾的是,这种动物已经灭绝了。海百合化石大多在栖霞山山顶的岩石上,它们在石头上就是一个个的小突起。马兆亮说,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臭灰岩会发出臭鸡蛋味

在栖霞山的半山腰,有一大批岩石,它们通体灰色,有的则是黑色。这就是作为中国地层学标准之一的栖霞组。据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古所的专家们对栖霞山的岩石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认为这里的岩石在中国具有代表性,并以栖霞山来命名,叫它栖霞组。

栖霞组的每一层岩石中,都有相对应的远古生物,珊瑚是常见的化石。除此之外,这些岩石本身都很有趣,比如:臭灰岩。黑色岩石,用地质锤敲上去,会闻到一股臭鸡蛋的味道,这是因为岩石中含有一种有毒物质――二氧化硫。

专家说,栖霞山上的岩石还有3亿年前的,细细研究,在这里还可以找到在远古时期遭遇了寒流袭击的证据。

3亿年前栖霞山是片“海”

时光倒退到3亿年前,太阳暖暖地照着,气温宜人,海洋中,各种动物已经渐渐繁盛起来。

专家说,栖霞山的岩石记录了当年的沧海桑田。比如蜓,大约最早出现在3亿年前左右,渐渐演变,身体变大,最大的有一两厘米,而栖霞山的蜓化石都很微小,应该是早期的蜓,这说明在3亿年前左右,海侵已经让栖霞山有海水了。而珊瑚已经发育比较好,加上栖霞组是两亿年左右的,这说明,栖霞山一带的海洋,最起码存在了1亿年左右。事实上,在远古时期整个华南都是一片汪洋,这里有一个大海洋,叫古特提斯洋。

那么栖霞山是在海中央还是海岸边?通过对岩石以及化石的研究,表明当时是一个相对开阔的浅海区域,应该是浅海靠海岸边。之所以说是浅海,是因为这里发现的化石,它们生前生活的都是浅海区,而且有的岩石是海岸边才有的。


现代快报 胡玉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