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东提出中国古生物化石两个历史遗留问题“新观点”

他的考证曾改写了中国古生物化石研究史的记载,否定了外国人最早发现并研究中国古生物化石的提法,更根据考证设计出了当年乾隆制作的鱼石屏风并获得外观设计专利。他的重大发现还在中国《宝藏》、《化石》杂志上公开发表,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近日,梁晓东又经过辛苦研究、查阅史料,针对中国古生物化石的两个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梁晓东认为,中国是古生物化石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其品种最全,数量最多,堪称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辽西作为世界古生物化石品种最全的产地,正在不断向世人展示她的无穷魅力。近年来,鉴赏与研究古生物化石正在形成新的热潮,也不断推动着化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但是,在中国古生物化石研究领域,仍然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羵羊之争”与“秦王鱼石”就是历史遗留下来尚未得到解决的两个问题。研究古生物化石历史文化对于促进旅游事业、文化交流,大力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观点一:孔子给化石起最早名字叫“羵羊”

孔子辨羵羊在中国历史上是件大事。此事在以后的典籍中多次被记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淮南子》:“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毕方,井生羵羊,人怪之,闻见鲜而识物浅也。”刘向《说苑》亦有大体相同的记述:“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问孔子,言得狗。孔子曰:‘以吾所闻,非狗,乃羊也。木石之怪夔罔两,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羵羊也,非狗也。’”

孔子“羵羊之辨”之所以广为记述,一是说明孔子言论的重要;另外,“羵羊之辨”本身也有一定意义。

在孔庙大成殿《孔子事迹图》中有“羵羊辨怪”图。该图文字说明为,“鲁国季桓子打井时挖出怪物,硬得像岩石,有兽的形状,不知其名,使人去问孔子,孔子说:‘天下万物各有各的精怪,土里的叫羵羊,这就是羵羊吧。’”

季桓子封地在费邑(今山东费县),羵羊之说即发生于此。“土之怪羵羊也”,这是孔子的解释。据此,《辞源》对羵羊的解释为“土中怪羊,雌雄不分。”并作注曰:“羵羊,雌雄不成者也。”羵羊亦作墳羊。《说文》曰“怪,异也”,也就是人们所不熟悉,不了解的。

《国语·鲁语下》记载道:“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蝄蜽,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羵羊。” 

《史记·孔子世家》等古籍也有过记载。说是公元前505年(鲁定公5年)鲁国季桓子凿井时挖出一个怪物,坚硬如石,具有兽形。他派人询问孔子,孔子说“物各有怪,土之怪叫做羵羊,这就是羵羊啊!”

鲁国之地(今山东临沂费县)费人挖井得怪,季桓子找孔子辨识,得出“羵羊”说法。具体究竟是什么至今仍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羵羊为地下活体菌类物质;一种认为羵羊具体是费人挖出的陶器。

关于至今难有定论的“羵羊之争”梁晓东表示,“第一种观点认为活体菌类,我认为不妥。不符坚硬如缶,且形似狗、羊。第二种观点认为陶器,我认为孔子知识渊博不可能连陶器都不认识,治学严谨的孔子当时提出的土之怪即‘羵羊’必然考虑了地质中万物变化之机巧。”

他认为《国语》、《史记》等记载又像狗、又像羊的“如土缶”的“怪”就是当时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不排除类似恐龙化石等。恐龙头骨化石与狗、羊头骨极似。又查近年山东临沂频频出土哺乳类古生物化石,证明这一地区过去有大量太古遗留的化石痕迹。也证明了春秋时期发现化石是大有可能的。因此,他认为中国古生物化石早在春秋时期就被发现了,而且孔子给化石起的最早的名字就叫“羵羊”。

观点二:李世民征东时发现鱼化石并冠以“秦王”

史料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秦王李世民亲自率部征东,途经辽西地区。梁晓东翻阅《钦定热河志》卷九十八古迹二记载:“秦王鱼石”在故和众县(今朝阳凌源一带)北。《元一统志》:“秦王鱼石在和众县北三里七宝山中,其石有鱼形。”所称秦王者,未详所指。《元一统志》载,瑞州产鱼曰秦王鲙。以唐太宗征辽驻此得名,鱼石之得名,疑即因此。此意讲明:在过去的和众县(今朝阳地区)北面的七宝山中有鱼化石名叫“秦王鱼石”。没有所指。但是唐太宗李世民驻兵在当时的瑞州(今绥中前卫)时,食当地大海中所产的一种鱼叫鲙鱼(学名鳓鱼),遂起名“秦王鲙”。那么可推断凌源的“秦王鱼石”的得名也是因唐太宗李世民征辽驻此而得名。他又查《承德府志》卷二十一古迹,亦有记载。秦王李世民征东的过程中发现鱼化石和鲙鱼冠以“秦王”的命名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辽西商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