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晚始新世紧齿犀类一新属

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下颌骨标本(IVPP V 18099)(白滨供图)

紧齿犀类是一群已绝灭的中等大小的犀类动物,之前仅发现于渐新世时期的欧亚大陆,包括欧洲的Eggysodon和亚洲的Allacerops两属。紧齿犀类最早因其犬齿离前臼齿很近而命名。由于化石发现不多,古生物学家对这类动物并不十分了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白滨博士和王元青研究员报道和描述了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中白层)的紧齿犀亚科(Eggysodontinae)的一新属种: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这一新发现为研究紧齿犀类的演化和起源提供了新材料。最新一期《古脊椎动物学报》(50卷3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邱氏原紧齿犀为一有些破损的下颌骨化石,保存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据研究人介绍,新属种与其他渐新世紧齿犀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小,具有两对发育的铲形下门齿,下前臼齿没有臼齿化,下前臼齿第四齿的下斜脊更向舌侧倾斜延伸,下臼齿下斜脊与下次脊连接处呈角状,下臼齿无颊侧齿带。

研究人员经过细致的对比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认为紧齿犀类和柯氏犀类(forstercooperes)可能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它们具有以下的共近裔性状:短而粗壮的大犬齿,相对短的齿隙(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下颌联合部短而高,从而使门齿趋向直立。

新标本的发现填补了早-中始新世柯氏犀类和渐新世紧齿犀类在时代上的空白,也使紧齿犀类成为欧洲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大间断”之后哺乳动物群自亚洲迁入欧洲的又一例证。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海相地层阶完善”项目、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化石发掘与修理特别支持费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始新世 新属 紧齿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