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发现含手镐、手斧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征的旧石器制品

丹江口库区发现的手镐和手斧(1-3手镐,4-5手斧)。(李浩、李超荣供图)

丹江口库区发现的手斧。(李浩、李超荣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水北调工作队于2004 年10 月在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开展了第二次旧石器、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化石补点调查,发现并复查了43 处旧石器旷野地点,共采集石制品367 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类型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球、手镐、手斧等。这些旷野地点分布在沿江两岸的第2、第3 和第4 级阶地上,时代从旧石器早期延续到晚期。各阶地的石器工业面貌较为一致,表现出以砾石及大中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为主的特点。其中手镐、手斧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征的重型工具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东、西方早期文化之间的异同,并为进一步探讨早期人类的迁徙、扩散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1卷2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此次采集的367件石制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石制品尺寸以中型(50-100mm)和大型(> 100mm)为主,石制品中石核占35.69%,石片占29.43%,工具占34.88%。河滩砾石为打制石器的重要原料,岩性以石英和硅质灰岩为主,其次为石英岩、砂岩、凝灰岩、燧石等。在石核、石片中,石英者比例较高,而在手斧、手镐等重型工具中,硅质灰岩者比例明显增加,显示出早期人类在原料选择方面的倾向性。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阶地的石核、石片在技术特征上较为一致。石核中单台面的占46.56%,双台面的占53.44%,片疤数量以2-3 个为最多,表明对石核的利用程度不高。石片中长度或宽度在50mm 以上的占83.33%;自然台面的占68.52%,显示出较低的剥片率;部分石片边缘有使用痕迹。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碰砧法也可能少量使用,以剥取大石片。

丹江口库区发现的工具中以砾石为毛坯的占71.09%,以大中型石片为毛坯的占24.22%,另有6件则以石块为毛坯,工具组合呈现以南方砾石工业为主的特点。刮削器均为单面加工,其中向背面加工占70.37%。砍砸器中单面加工的占64.37%,交互加工的占35.63%。手镐均为单面加工,加工部位集中在远端,器身保留较多的砾石面。手斧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刃缘多为连续的交互加工,长度超过器身的一半或通体加工。工具刃缘以凸刃为主,其次为直刃、凹刃、圆形刃等。

硅质灰岩是制作丹江口库区手斧的主要原料,其内部层状节理的发育使手斧在形态上产生了一定变异。但是,手斧较好的对称性以及超过器身半数或者通体加工的刃缘,又使其最终形态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向,说明早期人类面对劣质原料时仍能够因势利导,加工出符合脑中“操作程式”的工具。在一些质地均一的硅质灰岩原料中,手斧加工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复杂性和精致性。

丹江口库区已逐渐成为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区域,在该区域发现的手镐、手斧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征的重型工具,为深入认识汉水流域旧石器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也对探索早期人类的迁徙扩散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湖北丹江库区文物保护研究课题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项目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手斧 手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