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

李氏叉尾鸟正型标本,翅膀、腿和尾部四周保存有羽毛印痕(IVPP V 16861)(周爽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团队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报道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 et sp. 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2012年2月出版发行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0卷1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中生代的大多数鸟类被包括在两个类群谱系中,即反鸟类和今鸟类,其中今鸟类是类型和种类最多的一大类,而且延续时间也最长,还囊括所有新生代鸟类和现生鸟类的类型。反鸟类为在中生代时期种类和数量均占优势的一支已灭绝的古鸟类,形态较为特化,因为其肩胛骨和乌喙骨的连接方式与现生鸟类正好相反而得名。相对于反鸟类,中生代已发现的今鸟类化石材料很少。

李氏叉尾鸟标本是一中等大小的原始今鸟类,保存近乎完整,翅膀、腿和尾部四周保存有羽毛印痕。这一新种叉骨呈V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周爽说,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类中发现。李氏叉尾鸟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李氏叉尾鸟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李氏叉尾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
 
新发现的李氏叉尾鸟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周忠和说,“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其属名也因它而命名”。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新属种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今鸟类 李氏叉尾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