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

“澎湖人”化石

“澎湖人”化石

上图为“亮岛人”一号、二号头骨复原模型;下图为“亮岛人”出土状态

上图为“亮岛人”一号、二号头骨复原模型;下图为“亮岛人”出土状态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文汇报网络版(徐文堪):台湾的史前文化遗址,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其中也发掘出若干人类遗骨。这些古人类材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台湾海峡两岸古代的文化交流,以至南岛语诸族群的起源和散布等问题,都大有帮助。

近几十年来,亚洲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阿尔泰与南西伯利亚地区、中东、印度及东南亚,都陆续有更新世以来的古人类化石出土。对这些出土化石的跨学科研究,使得学界对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台湾的史前文化遗址,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其中也发掘出若干人类遗骨。这些古人类材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台湾海峡两岸古代的文化交流,以至南岛语诸族群(theAustronesian speakers)的起源和散布等问题,都大有帮助,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关注。

过去,今台南市左镇区菜寮溪发现的“左镇人”被视为最古老的台湾史前人类,其头骨化石经测定,推测距今二至三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现代人。左镇人的第一块化石是在1970年8月由台南市业余化石采集者郭氏父子发现,次年又有完整犀牛化石和四不像角化石在菜寮溪一带被发现,这引起了台湾省立博物馆和台湾大学的注意,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1924—)教授等学者于1971年12月下旬前往调查勘察,并将有关材料带回台湾大学。1972—1974年,台湾博物馆邀请日本古生物学家鹿间时夫(1921—1978)等合作进行鉴定研究,期间又发现了一些人类头骨化石残片及牙齿。1976年,正式发表了关于这些化石的报告,刊载在《日本人类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第84卷第2期上。1999年,日本学者又在当地收藏家手中得到两颗牙齿化石,其中一颗是采自菜寮溪的大臼齿,推测年代大约距今五万年。不过至今为止,尚未找到左镇人所使用的工具。

由于没有发现考古遗址与相关的文化遗物,所以学者推测左镇人可能属于同为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或网形文化。左镇人所生存的更新世时期,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曾有数次陆连现象,因此他们可能是跟随着动物群从华南迁移到台湾。福建的清流、漳州和东山等地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时代较左镇人晚一些,但从牙齿结构和体质形态上观察,可能属于同一起源。此外,菜寮溪一带采集到的动物化石有不少疑似人类敲击加工的痕迹,这被有些学者推测是由于当地缺乏坚硬石材,改用石化的兽骨所致。该假设是否确实,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011年,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组主任张钧翔在对澎湖水道海底进行定期打捞时,发现了疑似人类化石,位置距离台湾西南约25公里。张氏邀请了东海大学理学院院长林良恭(1954—)教授,同时联系了日本国立自然与科学博物馆人类学部海部阳介博士,京都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相关学者,多方展开合作,经过四年努力,于2015年1月27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研究报告。

报告中将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澎湖原人”,属直立人,为成年个体,身高约160cm,体重60kg,性别难以判断,具有发达粗壮的下颚骨以及膨大的第二臼齿。

“澎湖人”生活年代距今约19万年至40万年。大陆安徽和县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和县人”,与其形态特征相似。总的来说,“澎湖人”比北京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比左镇人更古老,但下颚骨和牙齿更为粗壮,保留了相对原始的特征。

和县人化石在1980—1981年被发现,位于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和两块头骨碎片、一块下颚骨碎片和九枚单个牙齿。头盖骨化石属于一个青年男性个体,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生活年代距今19万至40万年,与“澎湖人”大致相当。

在冰河时代,海平面不断上升和下降,天冷时海平面下降,大陆北方的一些动物和古人类往台湾迁徙,在澎湖水道海域留下了足迹。“澎湖人”的发现,对于直立人在亚洲分布和演化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据讯,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在2015年2—4月展出了这些珍贵的化石。

西班牙学者玛丽亚·马丁农-托雷斯(MaríaMartinón-Torres)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员合作完成论文,发表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56卷,2015年)。文章对1976、1977、1979年在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发现的、距今约二十万年至六万年的许家窑人的牙齿进行新的研究,认为其中一些牙齿的特征与更早的直立人相似,另一些则与尼安德特人相似,表现出以前未知的原始混合特征,因此推测中国可能存在一种不能归入已知分类的古代人类。她还与中国学者合作,对安徽龙潭洞发现的和县人牙齿重新进行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即和县人也具有原始和现代混合的 “镶嵌(Mosaic)特征”。研究报告刊布在2014年12月31日在线刊物PlosONE 9(12)上。联系到澎湖人也具有罕见的粗壮牙齿以及形态上进步与原始共存的混合特征,与许家窑人及和县人相似,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存在与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都有联系,但又并不相同的古代族群?十分期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自冰河时代最晚期开始,气候逐渐变暖,世界各地适合农业的地区都发展了初期农业,进入新石器时代。台湾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是大坌坑文化。大坌坑遗址位于淡水河入海口南侧、观音山西北麓,正对大竹围的缓斜坡上。观音山山麓西侧山峪,被称为“大坌坑”,遗址即以此命名。196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和耶鲁大学合作,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1931—2001)先生主持,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大坌坑文化命名虽然来自大坌坑遗址,但该文化却广泛分布于台湾全岛各地,年代约距今7000—4700年之间。这一文化的主人可能是说南岛语系语言的族群的祖先。在闽江以南至雷州半岛附近的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也出现了与大坌坑文化相似的史前文化,年代与北方的“仰韶文化”大致同期。

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最早人类,则是2011至2012年发掘出土的“亮岛人”。亮岛原名浪岛,位于马祖列岛北竿与东引之间,乃是军事管制区,外人无法登岛。2011年台湾军队举办纪念活动时,在路边发现疑似贝冢的文化层,于是联系“中央研究院”,之后“中研院”派出考古队前去调查。经过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陈仲玉考察,亮岛的贝冢文化层厚达40cm,在试掘岛尾遗址时除贝冢、陶片、鱼叉外,发现三块疑似人头骨的碎片。然后继续发掘,2011年年底在贝冢层下方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骸骨,有头骨、四肢,且胸骨、锁骨、肩骨都清楚可见。埋葬方式为屈肢葬。据碳14年代测定,距今8200年。骸骨化石被命名为“亮岛人一号”。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邱鸿霖认为:该“亮岛人”为男性,年龄约为30至35岁,身高160至165cm,手臂相当粗壮。

2012年7月,考古队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亮岛人二号”,碳14测定距今7590-7530年。除了遗骸,遗址同时发现骨器、石器、陶片等新石器时代常见文物,不过数量不多,且已破碎。“亮岛人”不仅是台湾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也是闽江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人骨。遗骸与南岛语族群的关系,则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两具“亮岛人”遗骸的指骨样本,由德国莱比锡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进行DNA分析,台湾医药大学副校长葛应钦教授提供了协助。主持该项工作的则是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创立者之一的斯通今 (MarkStoneking,1956—)教授。经检测,“亮岛人一号”线粒体取得未受污染,百分之百完整的16569个碱基序列,比对结果可判定为E-E1单倍群;“亮岛人二号”则判定为R9单倍群。这是亚洲大陆东南部地区古DNA序列中年代较早且最为完整的宝贵资料。

2014年3月,斯通今和陈仲玉、邱鸿霖、来自大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等8位学者联名,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The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第94卷上发表论文《早期南岛人:进入和走出台湾》。文章认为:语言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对南岛人的起源问题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证据,现今通过对8000年前的“亮岛人”遗骨和台湾岛内原住民及其他族群的线粒体DNA分析比对,显示出台湾原住民与其他南岛语系族群有共同的遗传关系,和大陆东南地区也有联系。种系发生学研究可以重建的南岛人早期历史——他们约在6000年前到达台湾北部,迅速扩散到南部;约在4000年前离开台湾,并进而逐渐扩散到东南亚诸岛、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地区。

同年9月27日至28日,在台北“中研院”史语所举行了题为“从马祖列岛到亚洲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体质遗留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史语所和连江县文化局主办,出席的有台湾著名考古学家臧振华(1947—)、语言学家李壬癸(1936—)等各门学科的专家,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湖南文物考古单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的相关学者也参加了会议。与会的外国学者则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其中有斯通今、澳大利亚著名考古学家贝尔伍德(PeterBellwood)、美国夏威夷大学资深人类学家彼得卢塞斯基(Michael Pietrusewsky)、现居法国的遗传学家帕肯多夫(BrigittePakendorf),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和自然史系研究员洪晓纯博士、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焦天龙博士等。会上,台湾方面有关人士表示:将进一步对“亮岛人”的Y染色体加以分析,对遗骨进行修复和颜面复原、3D扫描重建工作,还要对出土人骨的生态遗留开展跨学科研究,如陶器成分分析、微量元素与地球化学同位素分析等,藉以重建8000年前亚洲大陆东南部的古代环境。

2015年年初,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亮岛人”3D仿真复制人骨模型以及亮岛岛尾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角器、生态遗留等。

福建明溪南山遗址在1986年被发现,此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试掘和山顶钻探,并于2013年和2014年,由福建省博物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了两次正式考古发掘。南山遗址的山顶和洞穴都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特别是在五座墓葬中保存有包括成年男性和女性、少年和儿童的古代人骨。经初步观察,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特征与“亮岛人”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些新发现,对于史前闽台关系和台湾史前人类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亮岛人”的发现和研究,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许多学者把“亮岛人”与说原始南岛语的族群联系在一起,南岛语(Austronesian)这一名称,是由奥地利民族学和语言学家施密特 (Wilhelm Schmidt,1868—1954)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提出,用于统括分布在东南亚岛屿与太平洋地区的各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就南岛语族群的发源地及其迁徙和散布的过程,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辩难,提出了各种假设,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考古学和分子人类学、计量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使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南岛语族群的起源与扩散,现在已成为当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前沿热点之一。

由于上述问题本身错综复杂,许多论断悬而未决,无法在此予以讨论,只能作一些最简要的说明:

一、南岛语系的语言有1200多种,中国说南岛语的族群主要是台湾的平埔族和高山族,但追溯南岛语和说南岛语的族群的起源,中外学界都一致认为与大陆有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近年来,在中国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雷州半岛以及北部湾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关系以及这一区域古人类和古代文化、古代环境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现在关于南岛语族群起源的主流观点,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的贝尔伍德教授,他的理论认为:南岛语族群的先民是居住在大陆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的农民,种植谷类,农业发展造成人口大量增长,因此需要新的土地来从事农业,于是他们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向外扩散,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3500年时,首先到达台湾。

贝尔伍德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史前农业的扩散必定伴随着人(基因)与语言的扩散,可以认定台湾是原始南岛语分化和继续向南扩散的第一站,同时也不否认南岛语族群最初来自大陆。这一理论被称为“源出台湾”(OutofTaiwan)说,它得到了语言学家和生物考古学家的支持,在国际学界影响很大,但并未被视为定论,争议依然存在。

三、与源出台湾说不同的另一种观点,是由美国著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索尔海姆(Wilhelm G.Solheim II,1924—2014)提出,称为“Nusantao海上贸易和通讯网络(NusantaoMaritimeTrading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NMTCN)”。Nusantao是索尔海姆自创的词,来自南岛语根词nusa“南方”和tao“人”。该理论认为:如果各种文化因素的传播只是通过人口迁徙形成的,那么这种扩散应是单一方向的;而事实上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古代文化是一种面向海洋的复杂文化,其传播并非主要通过多次人口迁徙,而是多方位的相互联系,犹如一个网络。这个网络的形成,始于公元前5000年甚至更早,具体地区是包括中国沿海在内的东南亚诸地,当地居民说的语言是前南岛语,甚至还包括一些说非南岛语言的族群。这个网络的影响,后来还延伸到东北亚的朝鲜和日本。

NMTCN理论同样不乏支持者,也有可证明其论断的实际例证。如古代在今越南中南部建立占婆国的占族,其所说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与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所说的越南语(京语,属南亚语系)不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亚平(1965—)院士等与越南河内医科大学的学者合作,在著名学术刊物《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7卷10期,2010年)上发表论文,从Y染色体视角追踪东南亚大陆上南岛人的足迹。他们对占族的遗传结构进行了DNA分析,并与其他东南亚居民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占族与说孟-高棉语(南亚语)的族群更为接近,从而推断占族的起源是外来的说南岛语的族群与当地说南亚语的族群融合的结果,并且发生了语言替换。这说明南岛语族群的扩散伴随着文化的融合,这与NMTCN理论一致。

欧洲东南亚考古学协会将于2015年7月6日至1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第15届国际会议,会上讨论的重点之一是探索在6000年至4000年前之间,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南岛语居民的早期历史。(作者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