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红树林孢粉学与古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部分整合图件1(Mao et al., 2012, RPP)

部分整合图件2(Li et al.,2012, QR)

博物学家华莱士在他的热带考察旅行记中,曾经形象地把红树林描述为“红树林是海陆之间极其显要的“居民”,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线,红树林构成了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Mangrove forests are crucial occupiers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land and sea, being key ecosystems along many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oastlines)。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连接海陆过渡带(潮间带)的特有生物群系,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潮间带的红树林也是底栖软体动物、有孔虫、介形虫、甲壳类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含有丰富的藻类(硅藻等)。

化石花粉与孢子是追索红树林植被演替历史与海岸环境变迁的“显微钥匙”,而现代红树林植物的孢粉形态学研究则是化石孢粉分析的重要基石。然而,很多被子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的高度相似性和一些类群的多样性缺乏成为高分辨率鉴别离散沉积化石花粉的瓶颈。至今,孢粉的鉴定仍然依赖于传统技术与方法,因此只有技术上的突破与更新才有可能突破目前的局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毛礼米博士经过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系统研究了约38种在中国分布的红树林及其部分伴生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根据扫描电镜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建立了红树林植物花粉形态鉴别的检索表,并针对重要类群的花粉形态特征深入探讨了花粉形态种间识别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如红树属(Rhizophora)和海桑属(Sonneratia)。该研究成果是河口海岸和海洋沉积物孢粉分析的必要基础,也是研究红树林古植物地理与系统演化的现代对比信息之一。

该论文自在线发表在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杂志以来,位居该杂志下载排行榜三甲。同时也得到了今年8月举行的孢粉学与古植物学国际联合大会议的专题之一“Holocene Palynology and Tropical Palaeoecology”的德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另外,根据Sonneratia和Rhizophora的花粉种间识别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同行与毛礼米博士合作对湄公河三角洲的部分红树林泥炭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化石花粉种间鉴别,同时也发现有些特征交叉类型的存在,建议在地层花粉识别时对于不确定类型仍需谨慎。该研究依据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沉积学和孢粉学证据,讨论了自中全新世以来湄公河三角洲上部红树林植被的演替历史以及对海面变化的响应过程。论文发表于最近的Quaternary Research杂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孢粉学 古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