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水洞沟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和水洞沟遗址博物院承办的“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26日至29日在银川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以色列、比利时、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波兰等多个国家著名大学及研究所的共40余位外宾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及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黑龙江、浙江、湖南、广东、广西、上海、西藏、福建、重庆等多个省市文物考古单位约100余位国内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作为我国第一个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水洞沟自1923年以来共经历了5次正式发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的遗物和遗迹。特别是2003-2007年期间,在高星研究员主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发掘,在多个地点揭露出丰富的文化遗存,发掘出石制品、骨器、用火遗迹和装饰品等,获得了大量重要信息,陆续发表和出版了多篇论文和专著,深入揭示了水洞沟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了水洞沟遗址的时空范围,证明这里是一处由多个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据此可以建立4万年以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和人类活动过程。同时,研究显示,水洞沟的石叶遗存应该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遗址文化内涵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互动与迁徙”,会议包括了“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第六次年会”、“垂杨介和她的邻居们第十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论坛”等三个主要学术组织活动,共安排了60余场报告与讨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些卓有成就的国内外学者的主题报告,青年研究人员成为学术活动的重要力量,他们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报告并积极参与大会讨论。尤其是从事水洞沟遗址发掘与研究的青年团队积极活跃,表现靓丽,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会后,学者们参观考察了贺兰口岩画、西夏王陵和萨拉乌苏遗址。

此次会议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学界参与人数最多、规格最高、内容最为丰富的盛会之一,会议不仅对近10年来水洞沟遗址发掘与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展示,也对亚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环境变迁与人类的互动、迁徙,晚更新世文化交流和人类的适应与发展,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遗址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等议题展开学术讨论交流。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水洞沟遗址过往成绩的总结与凝练,也是对水洞沟国际学术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并有助于提高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据悉,此次会议的重要报告与论文将结集出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高星,彭菲,王晓敏)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 水洞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