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琥珀揭示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演化史

蛉类幼虫复原图(杨定华绘)

蛉类幼虫复原图(杨定华绘)

缅甸琥珀中各类蛉类幼虫

缅甸琥珀中各类蛉类幼虫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澎湃新闻(吴跃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昆虫演化出不同的伪装术。近日,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对缅甸琥珀中的蛉类幼虫进行了合作研究,揭示了蛉类幼虫的伪装、掘穴行为以及相关捕食行为的演化历史。研究成果于8月22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覆物行为(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体躯)是昆虫伪装术中最奇特、最复杂的一类。该行为的化石证据极其稀少,因此我们对该行为的早期演化了解甚少。2016年,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曾在《科学》杂志的子刊《科学进展》发表论文,揭示了1亿年前的缅甸、法国和黎巴嫩琥珀中蛉类幼虫的覆物行为。但这些昆虫具体的形态演化历史和行为演化历史则仍旧模糊不清。

在该研究中,南京古生物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王博研究员等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收集的琥珀化石,对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分析。

研究团队共描述了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11新属11新种,这些新类群都属于脉翅目蚁蛉亚目。该研究基于现生蛉类幼虫和相关化石数据,重建了蚁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关键的行为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关键的行为学特征和蛉类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即关键形态可以反映相应的行为。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掘穴行为等很早就在干系类群中出现了。特别是伪装行为可能独立演化至少3次,分别出现于蚁蛉亚目基类群、细蛉亚科和蚁蛉总科。

此外,该研究也发现掘穴行为是蚁狮后期繁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现在蚁狮主要生活在干旱地区,但其祖先却生活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研究结果揭示了蛉类幼虫的伪装、掘穴行为以及相关捕食行为的演化历史,相关分析方法也为下一步其它昆虫行为演化提供了参考。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相关论文:Badano D.*, Engel M.S., Basso A., Wang Bo*, Cerretti P.* (2018) Diverse Cretaceous larvae reveal the evolutionary and behavioural history of antlions and lacewings.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18-05484-y

相关报道:1亿年前蛉类幼虫就学会了伪装术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南京8月22日电(张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昆虫演化出不同的伪装术。近日,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对缅甸琥珀中的蛉类幼虫进行了合作研究,揭示了蛉类幼虫的伪装、掘穴行为以及相关捕食行为的演化历史。研究成果于2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覆物行为(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躯体)是昆虫伪装术中最奇特、最复杂的一类。该行为的化石证据极其稀少,因此我们对该行为的早期演化了解甚少。2016年,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曾揭示,1亿年前的缅甸、法国和黎巴嫩琥珀中蛉类幼虫就有覆物行为,但这些昆虫具体的形态演化历史和行为演化历史仍旧模糊不清。

南京古生物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王博研究员等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收集的琥珀化石,对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分析。研究团队共描述了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11新属11新种,这些新类群都属于脉翅目蚁蛉亚目。该研究基于现生蛉类幼虫和相关化石数据,重建了蚁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关键的行为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掘穴行为等很早就在干系类群中出现了。特别是伪装行为可能独立演化至少3次,分别出现于蚁蛉亚目基类群、细蛉亚科和蚁蛉总科。研究结果揭示了蛉类幼虫的伪装、掘穴行为以及相关捕食行为的演化历史,相关分析方法也为下一步其它昆虫行为演化提供了参考。

相关报道:1亿年前昆虫就学会了伪装术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见习记者 阿里亚):你能想象吗?1亿年前的小昆虫为避免被吃掉,自带收纳伪装物的“小篮筐”到处飞行,这一场景被永久记录了下来。近日,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在36枚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有伪装行为的蛉类幼虫,将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追溯到了一亿年前。该研究成果于8月22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伪装主要是防止被捕食,其次是方便它们捕食其他小虫子。”参与该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王博介绍说,最新发现的蛉类幼虫伪装行为属于覆物行为,是昆虫伪装术中最奇特、最复杂的一类,即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体躯,包括砂粒、土壤尘粒、各类植物碎屑、碳化的植物茎秆碎片等。小昆虫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伪装技能得益于它背部有一层特别的软毛,能分泌黏液方便“穿戴”伪装物。现代快报记者从专家提供的照片中看到,伪装后的小昆虫就像使出藏匿神功的变色龙一般,根本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完美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据介绍,本次研究结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收集的琥珀化石,对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它们的伪装行为。这些昆虫分别是蚁蛉、蝶蛉和南京人熟悉的、常常被误认成小蜻蜓的草蛉。生活在1亿年前的这些远古昆虫,面临蚂蚁、蜥蜴、鸟类、哺乳类动物的追捕,想方设法进行伪装,伪装的代价很高,不仅要花很长时间寻找用于伪装的碎屑,还要背着这些碎屑费劲地前行。想想为了活着,真是尝尽苦头。不过捕食压力不大的时候,它们也不会费心思伪装,而是自由裸奔了。

相关报道:缅甸琥珀揭示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演化史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南京8月22日电 (杨颜慈)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昆虫演化出不同的“伪装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2日发布消息称,通过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对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蛉类幼虫的伪装、掘穴行为以及相关捕食行为的演化历史。

研究成果当天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

科研人员介绍,覆物行为(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体躯)是昆虫“伪装术”中最奇特、最复杂的一类。该行为的化石证据极其稀少,因此学界对该行为的早期演化了解甚少。

在本次研究中,南京古生物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王博研究员等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收集的琥珀化石,对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分析。

研究团队共描述了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11新属11新种,这些新类群都属于脉翅目蚁蛉亚目。本研究基于现生蛉类幼虫和相关化石数据,重建了蚁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对关键的行为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关键的行为学特征和蛉类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即关键形态可以反映相应的行为。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掘穴行为等很早就在干系类群中出现了。

此外,本研究也发现掘穴行为是蚁狮后期繁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现在蚁狮主要生活在干旱地区,但其祖先却生活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相关报道:古生物学家揭示1亿年前昆虫如何学会伪装术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南京8月22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近日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对缅甸琥珀中脉翅目昆虫的幼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早在1亿年前,这些昆虫幼虫就已经学会了伪装、挖洞等一系列生存技能。这一发现,为了解昆虫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昆虫演化出不同的伪装术。但是昆虫究竟如何一步步演化出伪装行为,科学界一直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次研究中,中科院南古所参与的团队结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收集的琥珀化石,将11类新发现的脉翅目蚁蛉亚目昆虫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系统梳理了这11类远古幼虫与现生蚁蛉幼虫的演化关系,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对琥珀化石中展现的关键行为学、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1亿年前的幼虫化石里,至少有3个类群已经独立演化出伪装术。它们将一些沙粒、植物碎屑等放在背上,就像穿上了“迷彩服”,把自己伪装成周围的环境。还有一些幼虫是打洞能手,它们会挖很深的洞,并将自己藏身其中守株待兔,有其他虫子路过就出其不意地将之捕食,饱餐一顿。

“这些有趣的行为说明,伪装术以及一系列挖洞捕食行为,在昆虫演化的早期就已经在多个重要类群里出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昆虫类群面临不小的生存压力,它们一边学习伪装术自保,一边发展起各种先进的猎食技能,以谋求生存。”南古所研究员王博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2日晚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琥珀 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