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化石保护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巢湖最快年底跻身“重点化石产地”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在修复鱼龙化石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在修复鱼龙化石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 夏禹 徐颖奇/文 郑成功 张贤/图):今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16化石保护研讨会”在合肥召开,现场研讨安排在巢湖马家山巢湖鱼龙化石产地。这也是阔别11年之久,巢湖再次成为全国地学专家云集的中心。记者同时从会上获悉,最快今年年底巢湖将获批“全国重点化石产地”。

巢湖马家山鱼龙化石最为古老

1965年,安徽巢湖水泥厂的工人在采石作业面发现了一件保存较完整的鱼龙化石,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后,交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1972年,杨钟健、董枝明两位古生物专家将这件早三叠世的标本命名为“龟山巢湖龙”。

鱼龙,外形类似鱼和海豚,最早出现于2.5亿年前的早三叠世,约9000万年前消失。当恐龙“控制”着陆地,鱼龙与蛇颈龙则统治着海洋。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馆长江大勇是国内研究海生爬行类动物专家。据江大勇透露,“‘巢湖龙’与侏罗纪、白垩纪称霸海洋的那些‘龙’有亲缘关系,与陆地上的恐龙也算亲戚。”江大勇很笃定,在“巢湖龙”之前没有比它所处地质年代更早的鱼龙。

2.5亿年前的早三叠世,出产鱼龙化石的巢湖马家山地区位于海与陆的“咬合处”。那时,覆盖了半个地球的泛大洋,与古特提斯洋(后抬升演变为印度洋和地中海)在巢湖地区交界。巢湖就倚靠在华南板块的北部边缘。这是一个比恐龙“称霸”地球所处的侏罗纪、白垩纪还要久远的年代。

科研人员通过分支谱系分析,录入了100多种鱼龙的160多组形态数据,覆盖了骨骼结构、生殖特征等,其计算结果再次证实“巢湖龙”确实更为古老。这让江大勇越来越确信,“巢湖龙”应该会继续提供信息,直至捉住第一个跳下海的“龙”。

“达尔文之惑”有望由巢湖作答

称霸中生代海洋的鱼龙,在早三叠世突然出现,没有任何过渡类型,这曾使达尔文深深陷入困惑。鱼龙究竟为何下海、何时何地入海?这道谜题200年未曾有人作答。

现任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的黄建东告诉记者,40多年来,当地农民在采挖石料过程中“捡”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但绝大多数流失在民间,仅有4件“巢湖龙”被研究机构收集保护,“数量很少,种类也单调”。

2010-2012年,在安徽省国土厅“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支持下,由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北京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菲尔德博物馆、意大利米兰大学等单位组成合作研究团队,在巢湖马家山地区开展了联合科学调查与发掘。

三年间,这支国际古生物研究团队在巢湖马家山地区共采集了80余件爬行动物骨架化石和鱼化石。

“达尔文很奇怪,为什么突然就变了?很有可能鱼龙从祖先就开始变了,只不过尚未找到证据。”在试图解开“达尔文之惑”的历程中,黄建东说,目前捉到的最早一条下海“龙”,应该就是在巢湖首次发现的具有两栖生活习性的原始鱼龙——柔腕短吻龙。

柔腕短吻龙体型较小,没有长而尖的喙,口吻宽短更接近陆地爬行动物。而同时,它却拥有着短小有力的四肢,甚至有可能像海豹一般支撑着身体在陆地上短暂生活。它的发现填补了鱼龙的陆地祖先与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鱼龙之间的演化环节。

巢湖最快年底跻身“重点化石产地”

“巢湖不仅是鱼龙化石产地、‘金钉子’候选地,这里温泉资源丰富,还拥有紫微洞、王乔洞、银屏洞等岩溶地貌景区。”黄建东告诉记者,从2008年起,巢湖地区就已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中国三大地质学实习基地”之一。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早在2009年1月,十位院士就曾联名以《保护巢湖地质遗迹、建设巢湖地质公园》为题,向安徽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建议书,呼吁应立即停止无序开山采石现象,成立“巢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小组”,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出科学的开发利用规划。同时启动“巢湖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计划,将该区独特的地质遗迹和巢湖淡水湖资源、半汤优质温泉等优势整合起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这份建议书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巢湖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巢湖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夏禹告诉记者,截至2012年6月30日,巢湖市一共关闭了258家小型的露天开采矿山。其中就包括马家山、平顶山方圆5公里内的大大小小20多家矿山。

今年,巢湖市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合肥金丝柳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它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启动以马家山、平顶山为中心的PPP项目,联合深圳一家公司投资20个亿整体规划打造一座地质公园。

据夏禹透露,最快今年年底巢湖就将摘下“国家重点化石产地”的牌子,平顶山西剖面冲击中国第11颗“金钉子”的目标也将借此在大会上重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