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崇玉:探古寻幽 逐梦亘古

寒武纪、震旦纪…… 遥远的时代,未知的生物,一切都是那么神秘,激起想象力的无数涟漪。对古生物的研究,对地层的探索,成了人们了解生物发展和地球变迁的重要途径。尹崇玉正是这样的探寻者,他用赤诚与激情揣摩着千百万年前的暗示;用严谨和勤奋书写着岁月不朽的篇章。

访古寻踪精进不休1978年尹崇玉师从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邢裕盛教授,先后参加了地质矿产部“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晚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质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建功无数,许多研究和发现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尹崇玉通过对贵州瓮安地区陡山沱期含磷层位的系统微体古生物学研究,获得了大量磷酸盐化实体化石资料。他发现贵州瓮安生物群与峡东地区震旦系标准剖面陡山沱组下部至中上部出现的硅化生物群有很多相同属种,其层位大致相当,可以进行对比。还发现了一些磷酸盐化具刺疑源类化石的新资料,并首次发现一些具“出芽”构造的球状化石,其形态及大小与已报道的后生动物休眠卵相似,为研究其生物属性提供了新线索。他带领研究团队在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中首次发现两个宏体炭质压膜化石新层位,为震旦纪陡山沱期生物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他们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陡山沱组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获得了瓮安地区北斗山剖面和朵丁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的新资料。并在震旦系和南华系发现了多层位的火山凝灰岩夹层,经过对其中锆石分别进行S H R I M P测年,获得了多个年龄数据,为晚新元古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研究表明瓮安生物群出现于620-575Ma之间,主体早于埃迪卡拉生物群。

庙河生物群出现层位与最早的埃迪卡拉型生物群层位相当。为此,尹崇玉负责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瓮安生物群特征及其环境演化”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尹崇玉等首次在湖北秭归九曲脑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发现火山灰凝灰岩锆石,经S H R I M PⅡ定年获得锆石U-P b年龄628.3±5.8M a(MSWD=0.86),限定了震旦系的底界年龄。同时获得陡山沱组顶界锆石U-Pb年龄549.9±6.1Ma(MSWD=1.48),为确定该时期生物群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南华系大塘坡组、渫水河组、休宁组等一系列锆石U-Pb年龄的获得,为确定南华系顶、底界线和冰期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年龄数据。尹崇玉团队首次确定了贵州江口翁会陡山沱组八辐射螺旋对称的生物为早期后生动物,定名为新属新种“八臂仙母虫”,纠正了其原来被认为是八旋痕迹化石的错误。由于稍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系也发现八臂仙母虫,为我国庙河生物群层位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生物群层位对比提供了可靠依据。此外,他们还首次发现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的具刺疑源类组合,初步建立了陡山沱期燧石相微化石生物地层序列。并根据稳定碳同位素变化和第三段出现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具刺疑源类的特征,提出我国陡山沱组第三段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具刺疑源类对比,为确立埃迪卡拉系疑源类生物地层对比标准奠定了基础。无数的“首次”让尹崇玉走在了科研的前沿,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解开悠悠岁月奥秘的旅程。剖面立典厚重地学尹崇玉素来重视地学基础性工作,长期置身于我国地层学领域最基础的立典剖面研究。

“十一五”期间他一直主持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中国地层立典剖面及若干断代全球界线层型”。协调组织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我国不同时代典型地层剖面和全球界线层型开展精细研究,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不同相区的立典剖面,广泛服务于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其中部分经典剖面力争成为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定期颁布的“国际地层表”中,每一个地层界线都要选定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剖面作为标定,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就是标定在这个国际标准剖面上的“金钉子”。在尹崇玉和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有湖南古丈县罗依溪剖面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批准为寒武系“古丈阶”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广西柳州北投乡碰冲剖面被批准为下石炭统维宪阶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这使得目前在我国建立的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 S S P“金钉子”)总数达到9枚,成为与英国和意大利并列为全球建立“金钉子”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仅促进了我国地层学领域典型剖面的研究,而且扩大了中国地层学工作者在国际地层学领域的影响。另外项目组还完成了寒武系第9阶,石炭系谢尔普霍夫阶、莫斯科阶等底界全球界线层型的建议方案,为争取获得更多的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该项目在中国区域性立典剖面和陆相界线层型的研究方面也获得重要进展,对完善中国地层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首次在北京西山原青白口系下马岭组获得S H R I M P锆石U-P b年龄1368±12M a,并在河北宣化等地下马岭组得到证实。

一系列新年龄的获得,限定了长城系时限为1800-1600Ma,蓟县系时限为1600-1400M a,1400-1000M a的地层系统缺失需要重新建立,为重新修订华北,乃至全国中-新元古代的年代地层格架做出突出贡献。通过对峡东地区多条埃迪卡拉系剖面的系统采样研究,他们建立了陡山沱组二段和三段的两个疑源类组合带,上组合带与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纪复杂具刺疑源类(ECAP)对比,为埃迪卡拉系分统建阶提供了重要依据。中-新生代陆相界线层型的研究也获得重要突破,发现和精确标定了一些陆相阶的界线,推出了一批可作为层型的候选剖面。尹崇玉长期置身地学基础研究,默默耕耘,为表彰其获得的突出业绩,中国古生物学会于2009年授予他“第六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科研是清苦而寂寞的,没有过人的毅力无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发展。尹崇玉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事业呕心沥血,在这个充满魅力的舞台上,尽展所能,屡创佳绩。


《中国科技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尹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