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生意经(二)

学术利益的“混战”与 制度缺失的尴尬

在私采化石问题上,一个不得不说的尴尬,是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学者和专家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这条供应链上。

“过去140多年全世界才发现这么几块支离破碎的化石,而辽西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足以让世界震惊。”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季强博士说。对中国的古生物学专家来说,这无疑也是他们的一大幸事,研究一块珍贵化石可以让一名学者从寂寂无名而骤然扬名世界,这种诱惑也是不言自明。

据了解,目前国内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有中科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十几家科研单位,季强曾和国内另外一位学者研究同一类型的化石,因为论文发表得早一些,另一位学者的论文便成了无效研究。季强毫不讳言这些科研单位彼此竞争得很厉害,“除非发表论文,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手里拿了什么化石”。

据介绍,近年来,专家学者们把在辽西地区发现的数十件研究成果发表在诸如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但在这数十件化石中,真正由专家学者们亲自在现场挖掘的只有三块。许多专家学者与当地农民、化石贩子建立联系也是这个圈里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记者在一些民间网站上看到了某些学者用不甚客气的语言,互相指责对方用走私来的化石做研究。

侯连海教授介绍说,化石走私主要流向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以孔子鸟为例,流失到国外的竟有数百块。一些化石产地不清,不仅失去科研价值,更影响了中国化石在国际上的信誉度。“目前科研竞争这么厉害,给这些化石贩子很大空间,他们在‘待价而沽’,等着学者出价钱。”季强说,“这种竞争长期下去会加速情况恶化。”2002年9月,包括季强在内的国内众多古生物学界知名专家联合签名一份倡议书,规定了“三不”原则――“不研究来路不明的化石、不收购化石贩子手中的化石,不发表产地不明的化石研究成果。”

季强也说,他们希望通过此举能规范市场,并把化石价压下来。但很显然,对这份倡议书能有多大的约束力,他也没有信心:“如果别人不遵守,文章一篇一篇地发,除了道德上的谴责,你还有什么办法?”所以最重要的是有法规,“我们一直在呼吁全国性关于古生物化石的立法。”

据这些学者介绍,我国对古生物化石并无明确法律规定。最初法理依据是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其中规定,具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当后来包括河南“恐龙蛋”大规模偷盗行为发生后,国家将之归为国土资源部管理。但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个条例,是守“法”还是“条例”,侯连海有些迷惑。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1月,辽宁省人大通过了《辽宁省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这是国内第一件相关的法律条例,对古生物化石的滥挖、走私的处理在省内将有法可依。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化石资源保护管理处处长赵毅宾说,今年7月,辽宁省第一次以“盗掘古生物化石”对3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判刑,以现在的程序规定,农民发现化石――报告到管理部门――列为化石资源――国家给予奖励――收集到博物馆――科学家进行研究――研究后归还博物馆。侯连海和季强两位学者都对辽宁省当地目前的管理工作表示了首肯,但当地的化石管理者也私下向专家流露出担心:“哪来这么多钱收购啊?”

[资讯]

辽西古生物化石

中国辽西珍稀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辽西古生物化石约产于1.4亿年到1.2亿年前地史时期,这正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关键时期,鸟类开始出现,恐龙面临新的发展,哺乳类动物与被子植物刚刚出现,辽西古化石为解决鸟类起源、被子植物起源、现代哺乳动物起源等提供了最珍贵的佐证。

辽西出土的珍贵化石

圣贤孔子鸟化石:目前已发现的陆相地层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

原始中华龙鸟化石:世界首次发现的“带毛的恐龙”,它的发现是古生物研究史的重要事件,目前化石存量不超过5个。

千禧中国鸟龙:第一块由中国科学家们在辽西地区亲手采集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从骨骼结构上对“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五尖张和兽化石:目前发现的第一块早期哺乳类动物化石,它的发现为探讨现生哺乳动物类群的系统演化提供可靠证据。

辽宁古果化石:已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有“世界第一朵花”之誉。


三联生活周刊 李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