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侧记

8日下午,数十名社会各界公众代表和考古专家们一起走进位于河北阳原泥河湾油房、周家山等遗址,现场体验打制石器,动手参与考古发掘。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生赵荣是一位考古迷,听到文化遗产日当天泥河湾遗址举办公众考古活动并招募公众代表时就马上报了名。在一处石器打制模拟现场,赵荣一边细心地听着考古专家的讲解,一边模仿远古人类打制石器。

“作为旧石器时代的指示物——打制石器,是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加工而成,分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间接打片法,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阳原县文保所所长成胜泉在演示的同时悉心讲解着。阳原县泥河湾村小学的学生们也出神地模仿着,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在油房遗址,记者看到公众代表们拿起小铲子,在专家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勘探发掘,并观摩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考古专家还向代表们介绍了考古发掘采用的技术手段、重要收获等。现场不时发出惊叹声。

8日是中国的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定为“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表示,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为了使公众感受泥河湾深厚的文化、悠远的历史,更加了解考古工作,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由河北省文物局、中共张家口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从5月底就拉开了帷幕,并向社会公开招募公众代表。

据介绍,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将持续到6月底,主办方将根据公众报名情况,分批接待组织考古爱好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公众考古活动,周末主要接待个人和家庭爱好者,暑假期间主要接待集体学生爱好者。

赵荣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公众考古活动,以前一直都希望参加此类活动,但多数的公众考古活动并没有真正实现公众自由报名。“这次我报了名,跟主办方阐述了参加的理由,他们就让我参加了。”

专家表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就很风行公众考古,中国直到近十年以来才开始发展。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说:“考古应该走出象牙塔,把历史知识、人类遗存贡献给社会,应该让公众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了解祖先创造的辉煌历史,考古才能回归本来的含义。公众最有权利了解文物、了解历史,也只有了解才能更好保护、更好开发,为社会造福。”(新华网石家庄6月8日电 白林)

相关报道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工作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工作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探寻东方人类最古老文化遗址”张家口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启动仪式8日上午在阳原县泥河湾文化广场举行。20名社会各界公众代表和考古专家们一起走进油房、周家山等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体验考古,打制石器,亲手触摸、感知“东方人类故乡”的神秘色彩。

本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联合主办。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泥河湾博物馆并参加公众考古报告会。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泥河湾研究中心主任谢飞详细讲解了泥河湾遗址相关内容和油房遗址相关情况,并以互动形式与公众代表进行了交流。

在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向媒体和公众介绍了考古发掘情况、分析了地层,分享了考古知识,讲解了考古发掘技术手段、重要收获及意义。大家参观了发掘现场,观摩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亲身体验了勘探发掘,大家与考古人员进行了交流。油房遗址属于细石器文化遗存,根据地层对比,可以确定其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在文化时代上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阶段。周家山遗址位于大田洼乡油坊村南约500米山坡上,站在周家山上可以清晰看到泥河湾村天主教堂、及桑干河风光。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有专家在周家山上就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箭镞、石矛等工具。80年代初又发现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存的陶片,由此推断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但目前对周家山遗址尚未进行过发掘,一切疑问在发掘后可得到解决。

作为旧石器时代的指示物——打制石器,是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加工而成,分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间接打片法,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在模拟石器打制现场,公众代表、媒体记者与专家共同体验了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的过程。

此次“探寻东方人类最古老文化遗址”张家口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文化遗产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向公众宣传、展示了泥河湾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泥河湾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让文物保护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将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中广网张家口6月8日消息 张庶卓)

相关报道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泥河湾考古队领队王法岗(左)向公众介绍石器情况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泥河湾考古队领队王法岗(左)向公众介绍石器情况

6月8日,在中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当天,由河北省文物局、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张家口市政府新闻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探寻东方人类最古老文化遗址”张家口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启动仪式在阳原县泥河湾文化广场举行。2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公众代表和考古专家们一起走进油房、周家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体验考古,感知“东方人类故乡”的神秘色彩。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启动

8日上午,河北省科技厅重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在阳原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河北省文研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包括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等互相联系的3个课题和11个专题。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学科研究人员充分合作、持之以恒的工作,“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为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基础研究课题,主要从古人类文化遗址、遗物分析、研究人类及其文化起源、演化过程,由相互联系的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3个课题、11个专题组成。具体为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存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地质构造演化与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古人类生活环境演变。以马圈沟、侯家窑遗址为重点,开展相关的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研究探索早期直立人类起源、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两大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泥河湾盆地内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发生、发展及石器工业技术研究,来探讨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出现过程及演化之路,力争在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上取得突破。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启动,意味着把过去在这里干活的几个人的队伍扩大到了几十人,将过去的考古为主变为现在的地质、环境、考古三部分相融合的综合项目,将过去单纯的考古学研究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了紧密集合,使得泥河湾的研究朝着多学科、多方向进行。”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院长谢飞介绍,探源工程首先要跨区域考古调查和发掘,探索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序列,计划扩大考古调查、发掘的规模和区域,查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含蔚县、怀来、涿鹿)和泥河湾地层的分布范围;其次将对130余万年前照坡遗址疑似人类石砌地面遗迹进行揭破,争取再寻找人类起源和人类活动的线索上取得重大突破;还将继续对110余万年前的的麻地沟遗址进行发掘,推断泥河湾遗址群的年代序列;发掘10万年前侯家窑遗址,解决该遗址文化层分层、年代及其与泥河湾层的关系;发掘1到3万年前的蔚县三关遗址,解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和人类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继续开展综合型研究,探索人类生存的古气候、古环境。

谢飞表示,泥河湾探源主要是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个是科研队伍人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就是发掘面积小。远古人类头盖骨本来就是很稀缺的,主要是由于在远古时期人类处于一种被动的生存环境当中,与大自然、动物进行生存斗争,因此留下来的人类稀少,能保存下来的头盖骨就更少了。只有增加发崛面积,研究人员多了,找到头盖骨的几率就会越大。“只要我们找到距今100万年前的头盖骨,就能足以震惊世界。”

据了解,该工程启动后,还将开展泥河湾文化高层论坛,开展泥河湾文化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考古研究动态;建立泥河湾网站,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等多方面的工作。

泥河湾需要增加开放性

泥河湾遗址群主要分布在河北省阳原县境内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因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到目前,全世界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目前已经发现53处,中国已发现的有46处,张家口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40处,如此集中的遗址群国内绝无仅有,世界极为罕见。1978年发现的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最北端的活动点,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第一块青甬上。2001年发现的距今200多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震惊世界,泥河湾成为目前唯一能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的世界级人类发源地,对“非洲起源单一论”提出了挑战。

谢飞表示,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目惊人,其中,阳原县境内发现150余处,蔚县境内发现20余处,还有一些有待确认或新发现的遗址。泥河湾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与之相提并论,比著名的东非奥杜维峡谷有过之而无不及。“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突出的特性是,具有中国北方风格的小石器文化遗存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反映出一部一脉相承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品格,具有极强的文化连续性。”

谢飞说,目前正在筹划成立一个泥河湾研究中心,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主要建设科学研究中心、保护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餐厅、考古之家五大功能区。目前,项目建议书已上报省发改委,设计方案正在编制中,已完成征地。要把泥河湾研究中心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研究基地,成为公众参与、专家交流的平台。把国外的高水平考古单位吸纳进来,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的奥杜维峡谷形成了开发性的探源地,泥河湾也应该增加开放性和包容性,吸纳全世界的专家来此进行探源,形成发崛合力。”

中科院与河北省科技厅共同编制的课题项目计划书已于2月底上报科技部,科技部社发司社会事业处负责同志已到阳原县就课题项目进行了专题调研,争取尽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泥河湾将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谢飞介绍,由于缺乏雄厚资金和人才,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的河北省泥河湾遗址群一直面临着无法大规模系统发掘的困境。目前,《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审,泥河湾遗址保护群项目亦列入河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并且落成了规模位于国内前列的旧石器博物馆。泥河湾接下来的目标是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建成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对泥河湾遗址最高的保护形式。如果做好这些工作,那么泥河湾遗址申请成为世界遗产只是时间问题。”

据了解,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投资50亿元,重点研究片区3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3.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分为三大功能区:一是在小长梁平台打造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纪念性广场,主要构建游客中心、地球生命轴线、观景平台等;二是在东谷坨村西以泥河湾研究中心为核心,构建知识性园区;三是在马圈沟遗址周围以探寻古生物活动遗迹为主线,通过时空穿梭与生物探访之旅相结合,打造趣味性园区,主要构建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大棚和彩绘景墙。

目前,300万元的小长梁遗址保护资金已到位,并完成了招投标;《侯家窑遗址保护方案》已完成编制,规划投资1300万元,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马圈沟遗址保护方案》正在编制,10月份完成编制工作,11月份上报国家文物局评审。马圈沟遗址博物馆总投资6000万元,正在开展项目选址工作。30.2公里的遗址群道路建设项目已开工;通往主要遗址点的栈道正在设计,并规划投资5000万元,实施景区可视面和遗址道路绿化工程以及对官厅村搬迁及沿线村庄改造,规划投资800万元,对宣大高速化稍营出口和沿线四个村庄主要节点进行景观整治。

公众零距离体验考古

“您看这个石器怎么有一处凹进去的部位,是人工打磨成的吗?”“这里的石器是什么时代的呀?”……8日下午,考古公众走进了泥河湾考古现场。在周家山遗址点,来自宣化县的刘志强对石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拿起一块石器标本向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泥河湾考古队领队王法岗请教,“您看这块石器的边缘很锋利,是古人打制过的吗?”“这块石器上有明显的铁锈痕迹,就说明是地表石器,并非远古石器,而且根据边缘的缺口判断,这块石器的缺口处应该是动物或人不小心踩到而成了现在的形状,并非有意打制而成。”王法岗又拿起一块海螺沟遗址出土的石器,“这叫端刮器,根据石器边缘的打磨痕迹判断,这是人工打制而成的,应该是用来刮皮子的。”王法岗说,古时候的人类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这样的石器就是用来裁制皮子的。“周家山遗址可以说是古人类的石器加工厂,人类选择坚硬而脆的石头作为打制对象,再选择一块更为坚硬的石器用来打制石器,最终就会形成锋利的打制石器,用于切割食物等。”

周家山遗址位于大田洼乡油坊村南约500米的山坡上。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有专家在周家山上就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箭镞、石矛等工具。80年代又发现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存的陶片,由此推断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周家山遗址紧邻泥河湾古湖泊和桑干河。远古时期的人类,由于没有取水工具,多是依水而居。”王法岗介绍,石制品原料来自于附近的冲沟或山坡,以各色的火山角砾岩或燧石为主。“周家山遗址就是小石器文化的代表。”

王法岗说,考古队在周家山遗址新近发现了至少3处中晚期遗址,使得泥河湾的地层的文化序列性更强。

在周家山遗址考古体验现场,不少公众拿着自己在地上捡的石器,向王法岗请教。刘志强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平时非常爱好考古活动。“早就想到泥河湾来看看,在报纸上看到招募公众考古代表的消息后,迅速在网上报了名。”在刘志强看来,考古是一项很神秘的工作,通过现场体验,让他对泥河湾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个人都应该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因为文物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在离周家山遗址数百米远的东南方向便是油坊遗址。公众考古代表正在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研究院梅惠杰博士的指导下在考古现场进行试探性发崛。“先用铲子沿着地面进行挖崛,如果碰到坚硬器物,可换用竹签。不可用劲过大,以免损坏石器。”

记者注意到,在已经挖掘出的石器部位都用彩色的大头针标示出位置。梅惠杰说,每出土一块石器,都会在上面标出指北方向的箭头,对其进行拍照,测验其倾角位置,为日后的研究留下详实的资料。

闫光明来自张家口市赤城县,今年55岁。“看似平常的石器,却有很多知识学习。”闫光明非常关注考古,表示此次收获很大,对考古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人类有权享受和接受历史文化。”谢飞说,公众考古是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让公众零距离、近距离地对考古进行体验,最终让公众了解文物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从而形成保护文物的自觉意识,激励公众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河北近些年来也非常重视公众考古工作,从旧石器到墓葬等多个不同种类的考古遗址,尽可能多的让公众参与到其中。当然,文物保护工作也要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服务,让祖先留下的资源回馈民众,惠及民众。”(燕赵都市网 张清华)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