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将以“文化园”形式呈现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将以“文化园”形式呈现

3.3亿点亮“亚洲文明之灯”

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在沉寂了30多年后,即将以“文化园”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近期,一项关于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工作已进入安顺和普定市、县两级领导的视线。

穿洞遗址

发掘大量文化遗物

在距普定县城约3公里远的城关镇青山村的一座山上,有一个南北对穿的穿洞。这个看似普通的穿洞,就是闻名于世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穿洞洞口高出地面26米,洞高约9米、宽13米、南北长30米。

1976年,有关专家在普定县进行岩溶普查时,发现了这个蕴藏着大量古人类秘密的遗址。

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教授和南京大学俞锦标教授带队对穿洞进行了试掘,发现了部分石器、骨器和古人类化石等一批珍贵的文化遗物。

不久,中国科学院著名人类学家斐文中先生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森水教授应邀考察穿洞后,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超过其文化内涵、丰富、新颖、突出的类似的古人类遗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果然,后来在1981年5月和1982年11月的两次系统发掘中,共出土各类石器2万余件、骨器1600余件、哺乳类动物化石20余种200多件、古人类头骨化石2个。此外,发现用火遗迹多处。

穿洞文化

“养在深闺人未识”

据考古专家介绍,穿洞遗址堆积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在全国近千处旧石器遗址中名列第八。

而且,穿洞的发掘,创造了考古史上的“四个第一”:穿洞遗址的两种文化类型叠压关系在全国是第一次发现;出土人类化石之多为我国同时代第一;骨器出土数量居全国第一;文化与时代错位在国内是第一次发现。

1988年,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全国八个石器遗址国保单位之一,穿洞因此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虽然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早在30年前就声名在外,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穿洞文化更是深藏于考古界、学术界等专业领域,不为大众所熟知。

为充分利用穿洞文化资源,打造穿洞文化旅游品牌,推动黔中特色文化旅游发展,2009年初,普定县委、县政府投入100余万元,委托相关机构编制了《穿洞文化园项目策划》和《穿洞文化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3亿资金

点亮“亚洲文明之灯”

根据规划,穿洞文化园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3060亩,分为三个区块,即穿洞之光原始文化游赏体验片区、多彩民风民俗休闲游憩片区、天下大定现代新城文体商住片区。

三个区块又由文明星火广场、穿洞之光博物馆院、穿洞部落、普定度假酒店、普定城市公园等26个子项目构成。

穿洞文化园将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功能与城市功能导入,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有机融合,最终打造成为黔中地区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基地,黄果树――织金洞旅游线游客中转集散中心,让“亚洲文明之灯”真正散发出异彩,由此成为安顺市文化品牌的高地。

根据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穿洞文化园的建设大约需要3.324亿元,其中公益性投资1.034亿元,经营性投资估算为2.29亿元。

穿洞文化园将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建立穿洞文化园管委会,成立穿洞文化园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运营,为园区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与制度支持。

为做好相关工作,目前,安顺市、普定县相关部门正在对相关工作有序推进。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徐荣锋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文化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