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坐着轿子去工作(一)

地质学家坐着轿子去工作

一座地质博物馆,更像一个个的时空凝固格。而事实上的大地,即使以区域来切片观察,它的渊源,来路,启蒙,那种无边无际,你的想象力估计永不够用。

地球。是46亿年的天然博物馆。湖南,有30亿年的岩石、17亿年前的生命。

它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它们是怎样被发现,被解释?而他们又是谁,为诸多湖南大地谜面,提供了如许有趣的谜底或求解过程?

这些地质学家都是坐着轿子从长沙出发,带着罗盘,沿官道走,在田间地头工作

湖南地质史的发现过程,经历了几代地质学家的辛勤工作,他们是从荒山野岭、难以捉摸的石头中,通过思索和研究还原这段历史的。

湖南地质学的开创者,是出自慈利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原来的房子有2万多平米,至今尚存两三千平米,清中叶以来人才辈出)——田氏家族中的田奇镌。田担任过1927年创办的湖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做过大量关于湖南地质的拓荒性研究。

现在留下的一些以湖南地名命名的地质学名称,都是田奇镌和他的同事王晓青等人留下来的,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准确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地质学家都是坐着轿子从长沙出发,带着罗盘,沿官道走,在田间地头工作的。由此产生了白沙井层、跳马涧砂岩、易家湾页岩、下湾铺组、棋梓桥组、石磴子组、壶天群等一些列地质学上的命名,为湖南在国内地质学界争得地位。

1927年,田奇镌和王晓青在长沙石燕湖发现距今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的鱼化石(现存中国地质博物馆),是湖南第一次发现鱼化石,也是当时全国最完整的鱼化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据田奇镌侄孙、隆平高科原董事长田际榕回忆,田是一位颇具民国风范的学者,平时话不多,彬彬有礼,倾心于地质研究。

让田际榕印象深刻的是,叔祖父在家工作时,把家里的小孩放到一边去哭,继续他的研究。田际榕的祖母、田奇镌的嫂子去北京家中做客时,田奇镌早、中、晚都会礼节性地问候。

后来田际榕到田奇镌位于南门口的家中看时,那里的住户还回忆,他们住进去时,屋里有大量石头(田奇镌离开长沙后去了武汉、北京),估计是田做地质研究用过的。

也许“中国的赫胥黎”与湖南的关系,最终将变得引人注目起来

抗战时,湖南地质调查所曾迁至洪江黔城,设备、标本由水路运达,这次转移由地质学家王晓青负责,历经艰辛,终于成功运抵。

这个时期很多地质学家纷纷来到湖南。丁文江1936年来到湘潭谭家山煤矿考察,意外逝世,给中国地质学界留下永久遗憾和叹息。

丁文江来湖南是为了考察粤汉铁路沿线的煤矿。当时日本侵华迫近,当局想修通湖南宜章到广州的铁路,丁受铁道部委托考察煤矿,为修铁路提供燃煤,以及受教育部委托为清华大学内迁在长沙选择校址。

丁曾经驳斥过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知识分子出门必坐轿子,从来不爬山涉水的说法,身体力行,在考察地质时“登山必到顶峰,移动必须步行”,直到逝世前在湖南考察时还是如此。

丁去湘潭谭家山考察煤矿,亲自下洞,而且秉承考察地质途中“登山必到顶峰,移步必须步行”的信条,有轿子也不坐,都是步行,所以搞得很累,衣衫都湿透了。考察完谭家山的煤矿后乘车回南岳休息,还攀登了南岳,一个是考察南岳的地质,另一个是去瞻仰纪念其早年伯乐的攸县绅士龙璋的纪念亭。爬南岳时本来有轿子,丁也是坚持下轿步行。

当天晚上睡在衡阳一个朋友家,当时天气冷,朋友为了照顾丁文江,当天下午就在卧室烧了火保暖,丁当天睡时门窗紧闭,而且吃了三粒安眠药,结果第二天煤气中毒,加之已有痼疾,转至湘雅医院抢救了多日后逝世。

丁生前曾立有遗嘱,在哪里去世就葬在附近,“所占坟地不得过半亩,所殓之棺其值不得逾银一百元”、“遇所故地有火葬设备时,务必嘱余亲属将余遗体火化”,根据丁的遗嘱,丁在长沙逝世后,就近葬在了岳麓山。

在长沙岳麓山后山一处鲜为人知的处所,有丁文江墓。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科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胡适挚友,其学识,视野胸襟最为胡推崇,如今已少被人提及。

丁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赫胥黎”、“20世纪的徐霞客”。也许他与这座只修建了唯一科学家墓的山,与湖南的关系最终将变得引人注目起来。

李四光也是抗战期间来到黔城的湖南地质调查所,并在雪峰山地区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开创了湖南境内发现第四纪冰川的历史。

这个时期,还有一名有重要影响的,号称“中国古脊椎动物之父”的地质学家杨钟键,1938年来到衡东县岭茶地区甄其岭,开创了一条湖南地质学界一块长盛不衰的园地。

当时发现的有哺乳动物化石衡阳原古马(马的老祖宗),此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陆续来到这里,发现了一系列被命名为“岭茶动物群”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最重要的有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亚洲德氏猴,距今约5500万年人的远祖近亲的真灵长类。

从2亿多年前被称为“恐龙的爷爷”的芙蓉龙(现藏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到最早的真灵长类亚洲德氏猴,湖南的古生物化石出土记录,为生物进化史增添了一些关键的链条,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些都是一代代地质学家辛勤耕耘的结果。

8年前去世的“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是在湖南本土长期偏居一隅,却创立了国际重要学说的地质学家。陈直到晚年仍然孜孜不倦,留下了400多篇论著,著作等身泽被后世。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