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出土新种恐龙Koleken inakayali,手臂竟比暴龙还短小!

阿根廷出土新种恐龙Koleken inakayali,手臂竟比暴龙还短小!

古生物学家迪亚哥. 波尔正在分析Koleken的头骨模型,这是一种白垩纪晚期的食肉恐龙,最近才刚被发现。 PHOTOGRAPH BY LUJÁN AGUSTI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RILEY BLACK 编译:石颐珊):阿根廷出土新种恐龙Koleken inakayali,手臂竟比暴龙还短小!新研究显示,这种肉食恐龙曾经漫步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南美洲。

一切都是从一只爪子开始的。

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的克洛尼亚地层(La Colonia)搜索新的恐龙化石时,注意到了一只从岩石中突出的趾骨。 经过一番挖掘后,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物种──这是一种在终结白垩纪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前数百万年,曾漫游于史前巴塔哥尼亚的肉食动物。

这种新恐龙属阿贝力龙科(abelisaurid),是一群短吻的肉食性恐龙。 阿根廷埃吉迪奥. 费鲁利奥古生物博物馆(Egidio Feruglio Paleontology Museum)的古生物学家迪亚哥. 波尔(Diego Pol)和同事们将之命名为Koleken inakayali,以纪念巴塔哥尼亚高原东部原住民部落特维尔切人已逝的头目伊纳卡亚利(Inakayali),而属名Koleken在特维尔切语中则表示「来自黏土与水中」。

阿根廷出土新种恐龙Koleken inakayali,手臂竟比暴龙还短小!

这张电脑生成图显示Koleken的相貌。 ILLUSTRATION BY GABRIEL DIAZ YANTÉN

国家地理探险家波尔与同事们正致力于了解恐龙在66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永远改变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以前的演化全貌,而Koleken正是在这样的研究途径中被发现的。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恐龙最后时光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北美洲相对小的区域。 诸如巴塔哥尼亚的Koleken这样的发现,正在逐步揭露恐龙如何在大灭绝前的最后几百万年间持续演化与茁壮。

在挖出第一只爪子以后,波尔与同事们再度返回遗址,希望能找到更多化石。 「我们发现地表下有一块结核,这些骨头全都是从那里来的。」 保罗说,他们的研究刊登于5月出版的《支序分类学》(Cladistics)期刊。 研究团队小心翼翼地收集了已经从岩石中侵蚀出来并散落在结核周围的头骨,以及这只兽脚类恐龙的脊椎、股骨与四肢等各个部位。

「我们在实验室中处理这块结核的时候发现,这只Koleken的整个后半部保存完好,关节依然完美连接。」 保罗说。 它的部分脊椎、股骨与完整的两条后腿全都一起被封入岩石之中,表示尸体在开始腐坏与分解前就被掩埋了。

关节依然连接完整的恐龙骨头发现相对罕见,尤其是考量到需要多少沉积物才能够掩埋并保存一只可长到超过6公尺长的动物。

然而一开始科学家未能立即识别出Koleken是一种新的恐龙。 早在1985年,古生物学家也为在同一处地层出土的另一种肉食恐龙命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食肉牛龙(Carnotaurus)。

这只「食肉牛」很快就在恐龙界成名了,它的特征是两只眼睛上方各有一支突出的犄角。 然而波尔与同事们仔细检查新发现的头骨之后,并没有发现任何角的迹象或其他的食肉牛龙特征,这表示他们找到的肉食动物骨头属于某种从未有人知晓的新物种。

阿根廷出土新种恐龙Koleken inakayali,手臂竟比暴龙还短小!

技术人员正在研究 Koleken的脊椎骨与股骨。 PHOTOGRAPH BY MARÍA AGUSTINHO

小手臂与致命之咬

「我认为作者的论点非常有说服力。」 马利西奥. 切洛尼(Mauricio Cerroni)说,他是贝纳迪诺. 里瓦达维亚阿根廷自然科学博物馆(Bernardino Rivadavia Natural Science Argentine Museum)的古生物学家,并未参与研究。

这是因为这两个物种间的差异相当明确:例如,Koleken 与食肉牛龙的鼻骨很容易区分,而Koleken缺乏宽大的犄角,这也是两者之间的另一个区别点。

我们还不知道 Koleken 和食肉牛龙是否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克洛尼亚层的年代横跨了500万年,所以这两种肉食性恐龙有可能同时生活在这里,也可能相隔了数百万年。 即便如此,Koleken的发现依然为波尔与同事们提供了更多信息,以了解短吻的阿贝力龙科恐龙如何存活直至白垩纪晚期。

这些食肉恐龙曾经在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繁衍生活,从阿根廷的食肉牛龙与尼日尔的皱褶龙(Rugops),到马达加斯加的玛军龙(Majungasaurus),以及地球上其他几个地点。 和主要生活在北美洲与欧亚大陆的暴龙科不同,阿贝力龙科的恐龙是南方大陆间分布最广且最多样的肉食性恐龙之一。 阿贝力龙科与大型蜥脚类恐龙在同一时空生息繁衍:今年稍早由波尔与同事们命名,来自同一地层的长颈植食性Titanomachya gimenezi就有可能曾是Koleken的猎物。

「阿贝力龙科是白垩纪最显眼且迷人的肉食性恐龙之一,它们的头骨装饰有其独具一格的多样性,例如头冠、圆顶与犄角。」 波尔说。

若与更广为人知的暴龙科相比,这群肉食性恐龙的外貌有些矮壮。 活着时,阿贝力龙科的手臂应该只稍稍突出身体,阿根廷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费德里格. 安诺林(Federico Agnolin)说,他也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阿贝力龙科有着短而深的头骨,粗壮的脖子与结实的手臂,这些特征的独特组合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种肉食性恐龙。

「阿贝力龙科的手臂和暴龙相比都显得荒谬。 阿贝力龙科有着巨大的肩骨,但是长着几根小手指的手臂却极短,显然完全没有任何捕捉猎物的功用,但却又还算灵活。」 波尔说:「我们依然不知道它们用前肢来做些什么。」

家族牵绊

更奇怪的是,阿贝力龙科和南半球另一类唤名西北阿根廷龙科(noasaurid,又称诺亚龙科)的恐龙是近亲。 阿贝力龙科是粗壮又肌肉发达的伏击型掠食者,然而西北阿根廷龙科却通常体型较小且纤细,偏好小型猎物甚至植物。

「它们与对方差异如此,却是近亲,这很逗趣。」 波尔说。

Koleken的发现提供波尔与同事们一个契机,促使他们检视这两支谱系的演化史,并且研究这两类恐龙自侏罗纪的共同祖先分开演化之后为何变得如此不同。

波尔与同事们发现,像Koleken这样的阿贝力龙以及西北阿根廷龙科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之间,开始快速演化出不同的身体型态。 这篇研究的重要之处,切洛尼说,在于辨别出这两类亲缘相近的恐龙于何时开始往不同方向演化。

西北阿根廷龙科经历了后肢与躯干的变化,阿贝力龙科则是颅骨快速演化成像食肉牛龙或Koleken那样短小、具有装饰性与高度肉食化的形态。 阿贝力龙科的恐龙之间也演化出多样的头骨形状,安诺林补充道,不过它们的身体则维持彼此之间相对相似的构造。

这段时期的化石尚且稀少,然而Koleken的发现有助于专家琢磨寻找这些关键过渡期化石的方向。 「我们无疑必须继续寻找这些时期的兽脚类化石:」波尔说:「以便更加了解这些关键时刻。」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