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遗址第一期地层出土的象牙质铲形器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3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成功入选。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作为旧石器时期遗址,是构建山东古人类活动地图的关键一环。
近几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一直在山东沂水跋山遗址考古一线挖掘研究。据他介绍:跋山遗址群是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跋山遗址位于沂水县河奎村,2020年发现后已连续开展3个年度野外工作,累计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
李罡表示:“山东的史前考古,新石器时期遗址发现较多,连续性很强,已经比较明朗了,但旧石器时期,遗址数量还不够多,跋山遗址群的出现,为山东旧石器时期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李罡这句话很重要。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约1万年止;新石器时代从1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因此,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点是距今约1万年。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其著作《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其中,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制陶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山东的新石器谱系已经很清晰。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次发掘,沂源扁扁洞被确定为距今约9000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扁扁洞人开启山东新石器时代序幕,此后,后李文化(距今8500年-7500年)、北辛文化(距今8000年-7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前)等众多中晚期新石器文化,在山东大地上依次展开,山东渐渐步入文明时代。
山东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演化轨迹不够完善,但随着近些年考古新发现的增多,山东的旧石器谱系正逐步构建起来。
首先,“沂源猿人”的发现成为山东古人类演化的源头,其年代曾被推断为距今四五十万年,后又被新测年法重新定位距今64±8万年。1981年9月,沂源县文物普查人员在土门镇九会村东北1000米处骑子鞍山根,发现猿人头盖骨化石一块,后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遵谔与山东大学等组成发掘队发掘和鉴定,确系旧石器时代的猿人遗骸,推断距今四五十万年,和著名的“北京猿人”同期,经国家有关单位命名为“沂源猿人”。后来,2015年到2018年,汕头大学海洋地质学团队采用先进的宇宙成因核素埋藏测年法对沂源猿人遗址的年代进行了精确的测定,显示沂源人化石的年代距今64±8万年,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沂源猿人”不仅是山东,也是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成为山东旧石器时代开启的“头绪”。其后,在沂沭河流域和泰沂山系周边连续发现古人类遗址,显示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轨迹,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排列如下:
——日照发现旧石器中晚期地点8处,其中竹溪村北山和秦家官庄遗址,其古人类生活状态、发展进化水平应与“沂源猿人”相近。
——蒙阴发现长山文化遗址和孙家麻峪文化遗址,遗址均在溶洞中,有古人类用火痕迹,年代约在距今20万年-30万年之间。
——沂水县诸葛镇范家旺村西南山山顶发现南洼洞遗址,证明中更新世曾有人类在此生活, 距今二三十万年。
——新泰乌珠台发现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牙齿化石,这也是山东地域上发现的最早智人化石,距今约2万-5万年。
——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王家黑墩村东发现凤凰岭遗址,其原生地层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遗存,文化层的绝对年代为距今约1.9万-1.3万年。
——2023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了一处距今大约1.32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出土了包括200余件早期陶片制品在内的1000余件早期人类遗物。距今大约1.32万年,正好是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在山东属于首次发现。
——沂源县张家坡乡北桃花坪村后北围子山半腰发现扁扁洞人遗址,此处距离沂源猿人发现地只有40多公里,最终被确定为距今约9000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这也是山东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从上述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演化年代看,可以有如下总结:
第一,山东旧石器时代开启和新石器时代开启,都可溯源于有“山东屋脊”之称的沂源县。一个是“沂源猿人”开启了山东旧石器时代,一个是“沂源扁扁洞人”开启了山东新石器时代。
第二,上述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演化年代当中,缺乏距今10多万年到6万年的人类轨迹,但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近8米的文化堆积保存了距今10万-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石器工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演进的清晰轨迹,展现了早期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辉煌画卷,正好弥补了山东旧石器时代的“缺环”,因而成为构建山东古人类活动地图的关键一环。
李罡说,初步来看,单从沂河上游就能建立起从10万年到1万年的古人类连续活动的痕迹。“通过对石器的观察,能够分成四个文化期,包括从10万年到7万年,从7万年到6万年,从5万年到3万年,从3万年以来到细石器技术出现。”李罡称,从10万年到1万年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还带有阶段性的变化,说明人类的智力与技术是在不断往前演进的。跋山遗址就像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海岱地区10万年以来的历史脉络。而此后发现的水门遗址(2021年发现)、水泉峪遗址(2022年发现)、葛庄遗址、沂河头遗址(2023年发现)等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数十处遗存,则犹如点点繁星,将古人类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照耀得愈加清晰明朗。
第三,山东古人类沿着沂沭河流域发展的迹象十分明显,沂沭河可谓山东人最早的“母亲河”。而且山东古人类沿沂沭河流域发展的时候,有沿河“上下迁移”现象,也有走出大山的“外迁”现象。
沿河“上下迁移”,是说跋山遗址使用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文化特点,既为位于沂河下游的临沂河东区凤凰岭文化所继承,又为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扁扁洞遗址所继承。
走出大山的“外迁”,是说沂河两岸的古人类最终走出了泰沂山系,证据就是获评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赵家徐姚遗址。2023年1月,在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发现距今大约1.32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出土了包括200余件早期陶片制品在内的1000余件早期人类遗物,而且有大约1平方公里火的遗迹,有的地方很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益超认为,赵家徐姚遗址所在的临淄区属于从鲁中泰沂山地向鲁北冲积平原过渡地带的冲积扇前缘,这个位置很重要。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一个从大山走向平原的阶段,由于古人类当时反复走出大山,反复来到淄河冲积扇,才有可能留下这么多火的遗迹。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跋山遗址群也不是在泰沂山系内部和周边“孤立”发展。李罡认为:跋山遗址群使用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文化特点,时间上可上溯至早、中更新世华北地区广泛流行的石核-石片石器技术传统;从空间角度来说,更将散布在周边地区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石英旧石器遗存完整连接起来,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展现出中华大地多元一体、长期发展的“文化基因”。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跋山和水泉峪两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的发掘与调查,完整地揭示出距今10万-2万年前后的地层剖面,对现代人起源,即我们直系祖先来源问题提供了更重要的证据。以水泉峪遗址为代表的细石器遗址群初步测年数据显示,距今2.4万-2.8万年,石片石器约为距今3万-6.5万年。晚更新世以来的连续文化堆积,无间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都展现出本地区人类的连续发展历史进程。特别是距今6万-7万年的第2期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态势,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清楚地展示出本地区乃至中国与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持续演化发展的特点。
认识人类自身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比较遥远,遗物遗迹发现十分困难,但跋山遗址有幸成为一个重要见证。古代的山东人来自哪里?中国人来自哪里?跋山遗址群也许是一个有力的答案。
相关: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填补了哪些考古空白?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大众日报: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成功入选。
跋山遗址群是对以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跋山遗址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河奎村,文化遗物出自古沂河阶地中下部。2020年7月,因水库泄洪冲刷河道而被发现,残存面积近1000平方米。近8米的文化堆积保存距今10万~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石器工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演进的清晰轨迹。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李罡介绍,目前,已对跋山遗址连续开展3个年度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下文化层集中出土8具古菱齿象下颌及部分骨牙角制品,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上特别提到,沂水跋山遗址群“填补了很多空白”。
跋山遗址群构建起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时空框架,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是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它系统完善了海岱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和旧石器技术发展过程。跋山遗址使用石英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文化特点,发展到距今约3万年水泉峪遗址出现细石器技术,经凤凰岭遗址、扁扁洞遗址传承发展,而后开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化进程。
跋山和水泉峪为代表的跋山遗址群完整揭示出距今10万~2万年的地层剖面,在时空上完整展现了古人类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将散布在周边地区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石英旧石器遗存完整连接起来,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长期连续发展的特点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显现。
相关: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发布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济南日报(赵晓林):3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
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宣布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按年代早晚顺序):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负责人李罡:
10万年前的古人类已能捕猎几吨重大象
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跋山遗址首次揭示出10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充分利用,生动再现古人类应对黄淮海之间晚更新世环境变迁的适应策略与历史场景。跋山遗址下文化层集中出土8具古菱齿象下颌及部分骨牙角制品,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
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负责人李罡告诉记者,考古发现中的10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利用的活动面是全国唯一。大象、犀牛都有几吨重,10万年前人类利用这些巨型动物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考古发掘证明,人类当时已经有能力狩猎到这些巨型动物,并且利用得非常彻底。李罡说,根据考古发现推测,10万年前沂河流域的气候接近于现在的南方,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大约6摄氏度以上,植被丰茂,能满足多种类巨型动物生存的需要。对于10万年前的人类而言,正常情况下很难捕猎巨型动物,李罡说,根据考古发现,当时可能存在着有利于捕猎巨型动物的环境,“我们在遗址中发现了黑土,考察黑土和其他活动面的关系,发现这些黑土在当时很可能是沼泽,所以当时的人们很可能是利用巨型动物踏入沼泽后行动不便,进行捕猎。”
我们或许可以想象,10万年前的人们捕猎到巨型动物之后,一定会充分利用,吃肉、利用骨头,等等。李罡说,有意思的是,发现的是8具古菱齿象下颌,其他骨骼并没有发现很多,只有一具成年大象的骨架比较完整。“我们推出,大象的肢干骨很硬,很难砸开,而且里面是空腔,没有取食的必要,而象脑非常有营养价值,所以当时人们很可能是砸开象头取食象脑。”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象牙质铲形器,这件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而有关这件象牙质铲形器,还有不少谜团等待解开。
李罡说,这件铲形器的铲面就有15厘米,十分光滑,“象牙质地非常硬,很难想象当事人是如何将其打磨得如此光滑的。我们也进行了多种科学技术的介入,对这件象牙质铲形器铲面残留物进行分析,对微痕进行分析,企图复原这件器物的制作过程,但目前还没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关于这件象牙质铲形器的具体用途也还没有定论,“可能会被用来加工动物皮毛,至于是否具有象征意味,还不好说。”(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钱欢青)
延伸阅读
济南已有8次考古发掘入选“全国十大”
山东省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和考古大省。至2024年山东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多达22次。其中,济南市有8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成就在全国各城市中居于领先。
济南市获得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下:
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
获奖年度:1990年
时代:龙山、岳石文化
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武源河东岸台地上,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1930年和1931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开创性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东方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填补了我国早期城市发展史的学术空白。
长清县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
获奖年度:1995年
时代:周代
墓地位于长清区东南20千米的五峰山之阳,是一处典型的河旁高台遗址,先后包括了岳石文化和西周、东周、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其中以西周早期聚落和周代邿国贵族墓地的资料最为丰富和重要。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这一墓地的发现不仅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更为邿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丰富的材料。
长清西汉济北王陵
获奖年度:1996年
时代:西汉
该墓位于长清区归德街道双乳山山顶上。其中1号墓出土的随葬品达2000余件,种类主要有铜器、玉器、漆器、铁器、陶器、金饼、钱币、车马器具和家畜家禽等。据推测,墓的主人应是西汉济北国最后一代王刘宽。此墓对汉代诸侯王墓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章丘西河遗址
获奖年度:1997年
时代:后李文化
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三村西北500米处,遗址西部和北部为巨野河支流——西河所环绕,因此而得名。遗址包括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隋唐和清代遗存,以后李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西河遗址对研究后李文化、完善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考古等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
获奖年度:2000年
时代:西汉
遗址位于章丘区枣园街道洛庄村西约1千米处。2000年对除主墓室之外的陪葬坑和祭祀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据推测应为西汉初期吕国国王吕台墓,下葬于公元前186年。陪葬坑大体可分为6类:出行仪仗类、兵器类、仓储类、饮食起居类、乐器类、牺牲类。分布于封土中的祭祀坑共计19座,出土文物3000余件。
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
获奖年度:2003年
时代:西汉
危山位于章丘区圣井街道寨子村南部。考古发现中、小型墓葬20余座,窑址3座。从陶制车马和兵俑的形制及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分析,相关遗迹应属汉代早期,基本可定为西汉济南国王刘辟光的陵墓,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154年。
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
获奖年度:2010年
时代:商代
遗址位于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大辛庄村东南,文化遗存主要属于商代,并有周代和汉代遗存。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大辛庄遗址的历年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商代重要遗迹、遗物,建立了鲁北地区商文化编年体系和年代框架,确立了商文化“大辛庄类型”。
章丘焦家遗址
获奖年度:2017年
时代:大汶口文化
遗址位于章丘区西北20千米处,文化遗存主要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并存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遗存。2016年至2021年,先后四次对遗址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发掘,重要考古发现均属大汶口文化时期,其中有墓葬300余座,祭祀坑十余座,房址百余座,灰坑千余座。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填补了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