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

“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

展出的早白垩世时代的凌源中国水生蜥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11月2日,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凌源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幕。

展览共展出131件珍稀化石,半数以上化石属首次亮相,观众还可欣赏到世界上最早“有胎盘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等化石“明星”。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

展出130件“世界仅此一件”的模式标本

展览由“走进热河地区化石宝库”“热河地区古生物的珍宝”和“飞龙在天的证据”三个单元组成,共展出131件珍稀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同时结合多媒体互动展项,全方位、多角度带领观众走进远古热河地区,演绎发生在那里的中生代生命故事,寻找并破译“飞龙在天”的证据。

“从生物地层纵向分布上看,热河所包含的三个地区的化石能够反映生物演化从原始到相对进步的过程;在横向上看,生物类型既能够相互补充,也能体现生物物种的丰富多样性,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中生代中期生物类群的组合和生态系统的传统认识。”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说,“国内科学家真正开始‘热河系’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30多年来,断断续续有一些分散的研究成果展览。但此次展览从数量、类型上看,都是比较完整全面的一次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131件珍稀化石中有130件模式标本。张玉光介绍,“模式标本”指的是最早发现并据此来研究命名的标本,全世界仅此一件,之后再发现相同的标本也不是模式标本。“展览能够集齐这么多的模式标本,十分难得。”

人类的胎生“老祖先”中华侏罗兽亮相

该展览首次集中展出大批来自热河地区中生代的珍稀化石,包括哺乳动物、两栖类、鸟类、爬行类、鱼、鳌虾、昆虫、植物等,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有胎盘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等化石“明星”。

“人是哺乳动物,长久以来,人类都在寻找自己生物学上的祖先,希望能够找到蛛丝马迹。”张玉光说,“在发现中华侏罗兽之前,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远古祖先是白垩纪时期的攀援始祖兽,而中华侏罗兽的发现,将人类探讨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祖先提前到侏罗纪时期,早了3500万年,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件。通俗地讲,人类的胎生‘老祖先’就是它。”

该化石保存了长约2.2厘米的不甚完整的头骨,部分头后骨架,包括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以及残留的软体组织印痕,如毛发等,大小和一只鼩鼱差不多。“因此,很多人形象地说,我们人类的曾祖母,和一只小耗子差不多。”张玉光笑着说。

和中华侏罗兽同一展柜展出的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展现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生活行为和习性的多样化,这些珍贵标本也是首次展出。“这些动物其貌不扬,身上长着毛发,有的是打洞生活,有的在水里生活,有的需要爬树生存,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早期演化的路上很艰辛。”张玉光说。

展览中,观众还可看到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锦州龙,由于体形庞大,不易保存,体量如此大的标本并不常见,还有迄今辽宁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中国辽宁巨龙的化石等。

展览期间,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将在展厅中提供“标本零距离”特色讲解服务,通过零距离互动答疑的交流方式,让观众了解有关热河地区中生代不同类型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作为一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尤其是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后,我们希望能够为科学家和社会公众、科普工作者提供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沟通和展示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第一时间实现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造福于公众,从而实现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张玉光表示。

【背景】

“热河系”被誉为世界级化石宝库

热河生物群是约1.4亿-2亿年前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一个古老的生物群,近十几年来,热河生物群相继发现了大量珍稀化石,如带羽毛恐龙、原始鸟类、早期真兽类哺乳动物,以及迄今最早的花。

1923年,科学家在辽西凌源首次发现并提出“热河系”,距今整整一百年。之后,一大批地质古生物工作者为探索生物起源与演化的奥秘,倾注了大量智慧和汗水,取得了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热河地区的生物类型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门类,对研究鸟类起源、真兽类哺乳动物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虫与有花植物的协同演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化石依据。因此,在热河地区发现的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世界级化石宝库。此次展览涉及的热河地区中生代生物类型集中分布在冀北—辽西,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其中尤以辽西地区发育并出露最好。

相关:“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在京开幕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2日电:由国家自然博物馆、辽宁省凌源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2日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该展将持续至至12月3日。

在热河地区,中生代的地层十分发育,其中保存了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1923年美国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在辽西凌源首次发现并提出“热河系”,之后一大批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前赴后继,为探索生物起源与演化的奥秘倾注了大量智慧和汗水,取得了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本次展览由“走进热河地区化石宝库”“热河地区古生物的珍宝”和“飞龙在天的证据”三个单元组成,共展出131件(其中有130件模式标本)珍稀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同时结合多媒体互动展项,全方位、多角度带领观众走进远古热河地区,演绎发生在那里中生代精彩的生命故事,寻找并破译“飞龙在天”的证据。

展览首次集中展出大批来自热河地区中生代的珍稀化石,比如,世界上最早“有胎盘哺乳动物”侏罗兽、“飞上蓝天的恐龙”顾氏小盗龙、“第一朵花”的早期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化石“明星”都将亮相。不仅展示了远古时期热河地区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为研究鸟类起源、真兽类哺乳动物起源、被子植物起源,以及昆虫与有花植物协同演化等重大生命起源与演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化石佐证。

展览期间,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将在展厅中提供“标本零距离”特色讲解服务,通过零距离互动答疑的交流方式,对于观众了解有关热河地区中生代不同类型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

相关:131件化石揭秘当今物种古老祖先!多数为首次展出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北京日报客户端:11月2日,“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展。131件珍稀化石带领观众认识当今部分物种的古老祖先,其中半数以上标本为首次展出。

热河地区发育着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中生代陆相地层,是一座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其中分布着中生代著名的生物群。近年来,一大批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此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研究鸟类起源和飞行起源、真兽起源、被子植物起源等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佐证。

此次展出的化石年代为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跨度近4000万年,距今约1.65亿至1.25亿年。“很多化石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都大有讲究。”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以“明星展品”中华侏罗兽举例。整件化石不足20厘米长,却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胎盘的哺乳动物。

“我们人类是有胎盘的哺乳动物,这件像小老鼠一样的化石,是有胎盘类的哺乳动物的祖先。”不过,张玉光解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人类就是从中华侏罗兽进化而来,只能说它具备了我们早期祖先的相似特征。

热河地区发现的化石是火山喷发后被火山灰覆盖形成,因此,物种的生物特征得以完整保存,鸟类的羽痕、昆虫的翅痕、皮毛的印痕在化石中都清晰可见。展厅中一个展柜陈列着朝阳副红山鸟、马氏燕鸟等多件化石,骨架附近的阴影部分就是羽毛留下的痕迹。张玉光说,以它们为代表的今鸟型类与今天鸟类的形态特征极为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131件标本中,有130件为模式标本,即经过研究后命名的、同一物种首件被发现的标本。唯一的一件非模式标本为杨氏锦州龙,也是此次展览最大的一件展品。

张玉光说,杨氏锦州龙是鸭嘴龙超科的原始种类,是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身长约7米。其名称也是为了纪念有“中国恐龙之父”之称的杨钟健。该物种的模式标本在别处保存,考虑到观赏性和展示性,策展方展出了该物种的非模式标本。

展览持续至12月3日,展览期间,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还将在展厅中提供“标本零距离”特色讲解服务,与观众零距离互动。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中生代 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