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暨首届白垩纪古生物科普与化石保护研讨会成功召开

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暨首届白垩纪古生物科普与化石保护研讨会成功召开

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暨首届白垩纪古生物科普与化石保护研讨会成功召开

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暨首届白垩纪古生物科普与化石保护研讨会成功召开

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暨首届白垩纪古生物科普与化石保护研讨会成功召开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0月21日至22日,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暨首届白垩纪古生物科普与化石保护研讨会在山东省莱阳市成功召开。大会以“继承与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再创莱阳恐龙辉煌”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莱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科研院所和博物馆等单位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和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普和数字文旅等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纪念大会上,古脊椎所所长、党委书记邓涛致辞,并为莱阳授牌“新中国第一龙发现地”;朱敏院士为捐赠的“中国谭氏龙”正型标本头骨模型揭幕;汪筱林研究员发布了第三次莱阳恐龙大发现的相关成果。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7所高校的相关学院和研究院集中揭牌“学生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朱敏院士、万晓樵教授、罗宏杰教授、汪筱林研究员及数字经济等多个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多纬度深入解读从鱼到人的演化、白垩纪地层与事件、莱阳恐龙发现百年、化石保护新材料与技术和恐龙数字赋能等,为莱阳以恐龙为代表的古生物深入研究、科学保护、可持续合理利用和传承献计划策。 

首届白垩纪古生物科普与化石保护研讨会精彩纷呈,报告内容涉及地层与古环境、恐龙、恐龙蛋、翼龙、昆虫、植物、保护和古生物科幻影视等,涵盖我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在莱阳发现的各大门类化石及其赋存的白垩纪地质环境背景。此外,化石及其遗址的科学保护也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以恐龙为代表的科幻影视、动漫创作更是未来恐龙赋能的重要一环。 

大会还举办了科学家进校园科普教育活动。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研究员等为莱阳市多所学校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生动有趣的科普讲座,并赠送了《听化石的故事》《证据:90载化石传奇》《科学原来这样学:生命的进化之旅》等科普图书。 

会后,与会代表考察了莱阳三次恐龙大发现的主要地点。从谭锡畴第一次发现中国谭氏龙的将军顶-天桥屯开始,先后考察了金岗口棘鼻青岛龙的1号地点和杨氏莱阳龙的2号地点、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博物馆和平原恐龙峡谷等等,莱阳多层位极其丰富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及神奇的平原恐龙峡谷群,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希望这一峡谷地貌景观和恐龙化石一样,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研学,了解白垩纪地球与生命演化,以及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大会的召开,既是对莱阳恐龙发现百年历史的回顾和科考科研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杨钟健、谭锡畴、刘东生和周明镇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继承和传承。同时,为地质古生物学界以及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传媒领域、文旅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搭建起一个多方交流合作平台。百年新起点,莱阳恐龙等古生物科考、科普教育、文旅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简史: 

莱阳是我国学者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昆虫和植物化石的地方,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的发现地,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发祥地。莱阳的白垩纪地层发育完整,产出了热河生物群、莱阳鸭嘴龙动物群和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等三个著名的白垩纪生物群。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莱阳古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已有百年历史,有过三次大规模发现与发掘,在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23年,谭锡畴在莱阳发现并采集到一批恐龙、鱼类、昆虫和植物化石等,并于当年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上发表了《山东中生代及旧第三纪地层》,为中国白垩纪地层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期杂志上,北京大学地质学任教的德裔美国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对谭锡畴采集的昆虫和鱼类等化石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山东之白垩纪化石》;周赞衡对这批材料中的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发表《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报道了松柏、银杏和苏铁等。莱阳恐龙发现百年,也是我国古昆虫和古植物发现百年。这些有关山东莱阳地质古生物的开拓性研究论文及葛利普在同期杂志上最早关于“热河系”地层及其赋存化石的研究,揭开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序幕。1929年,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研究了由谭锡畴在莱阳天桥屯-将军顶一带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鉴定为恐龙并将其命名为中国谭氏龙,这也是中国最早命名的鸭嘴龙类恐龙。 

1950年,山东大学地矿系师生在莱阳实习时发现了恐龙和恐龙蛋化石,最早由时任山东大学副教授的周明镇研究报道。1951年,杨钟键带领刘东生和王存义等组成考察队,在莱阳进行科考与发掘,发现大量恐龙、恐龙蛋及零星的龟类和翼龙等骨骼化石。1958年,杨钟健在其专著《山东莱阳恐龙化石》中命名了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以及金刚口谭氏龙、破碎金刚口龙和其他一些属于角龙类、剑龙类、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1954-1975年间,杨钟健、周明镇、赵资奎等对莱阳的恐龙蛋进行了研究,后由赵资奎提出了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恐龙蛋分类和命名方法。1984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成立大会和古脊椎动物学术工作会议在莱阳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73个单位的153名代表。莱阳在中国古生物学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丰碑。 

自2008年以来,汪筱林团队开始对莱阳恐龙、恐龙蛋和白垩系地层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察与发掘。2009年,莱阳市人民政府和古脊椎所签署了合作协议,莱阳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和研究进入了第三个新阶段。在莱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汪筱林带领古脊椎所-莱阳联合科考队发现了平原恐龙峡谷群和众多的化石新地点和层位,以及大量恐龙化石,包括杨氏莱阳龙等。在莱阳金岗口1号地点(棘鼻青岛龙地点)和新发现的具有8层化石富集层的2号地点开展了历时十多年的持续发掘、研究和保护等工作,协助莱阳市政府成功获批金岗口恐龙遗迹省级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古脊椎所科研科普基地等称号,并于2011获批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协助建设古生物博物馆和恐龙遗址博物馆等。百年新起点,2023年5月古脊椎所和莱阳市政府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中国古动物馆莱阳分馆”和“古脊椎所-上海大学化石保护联合研究中心莱阳基地”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白垩纪 化石 科普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