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人"到底是猿还是人?龙骨坡遗址再启发掘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人民网-重庆频道(刘政宁 姚於):时隔十余年后,日前,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遗址再次启动主动性发掘。

作为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龙骨坡遗址本阶段的发掘将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巫山人”到底是猿还是人?“最后的晚餐”迷雾背后隐藏着什么?遗址中还有谜团等待解答?下一步的发掘计划是什么?一起来了解遗址背后的故事。


发掘现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为什么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西南坡的龙骨坡遗址,距巫山县城约57公里。

这里为什么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

答案是:这里是迄今欧亚大陆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已有200余万年历史,1985年发掘出土了东亚地区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该遗址保存了180—248万年前丰富的古人类、古生物遗存、古环境信息,可以追溯三峡地区山河形成史、古生态与古环境变迁史,遗址化石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空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资料显示,龙骨坡遗址从1984年至2012年,先后经历四次阶段的系统发掘,出土物包括人科化石、石制品及多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人科化石被命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俗称“巫山人”——这也是东亚地区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迄今为止,龙骨坡遗址中已出土了上千件人工痕迹清楚的石制品,类型主要包括砸击石锤、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原型薄刃斧、钻具、原型手镐、原型手斧等。

同时,随遗址重见天日的,还有大量早更新世早期的动物化石,这也是迄今东亚地区相同层位中发现的最为丰富的化石动物群。该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被称为“龙骨坡动物群”。包含了步氏巨猿、小种大熊猫、桑氏粗壮斑鬣狗、更新猎豹、似巴氏似剑齿虎、扬子江中国乳齿象、云南马、爪兽和山原貘等。


黄万波在龙骨坡遗址发掘现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巫山人”是猿还是人?

希望在第五阶段发掘中有新发现

作为龙骨坡遗址的发现者——91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来到本次发掘现场。在他看来,巫山龙骨坡遗址对研究东亚人类起源及其演化有着深远的科学依据,在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加本次考古发掘开工仪式,对我这个曾经参与过龙骨坡发掘的老兵来说,心情特别激动。龙骨坡遗址的发现,是近40年来东亚史前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黄万波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前四次发掘工作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有116种,石器超过1000件。

同时,龙骨坡遗址中还曾发现了大量食草类动物的前、后肢骨的人为堆积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最后的晚餐”,充分体现了一种人类特有的行为。这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远古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龙骨坡文化”。

大量化石遗存出土,诸多谜题出现,其中最大的争论焦点就是:“巫山人”是人还是猿?

黄万波介绍,龙骨坡的发掘、研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发现的“巫山人”化石材料太少,仅有一小段下颔骨和2枚牙齿,加之牙齿的形态学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原始性,故有学者认为它应属于古猿类。

“前四次发掘采集中,遗址中发现了这么多的遗存物,足以证明是‘巫山人’有意为之。而旧石器,是区分人和猿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历来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而行之有效。”令黄万波印象深刻的,是在第3—4阶段发掘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食草类动物的前、后肢骨,在骨骼周围还分布着石制品,这批食草动物包括象、牛、鹿、鹿等。在黄万波看来,这种埋藏现象并非自然或偶然,而是体现了“巫山人”的独特行为——即将狩猎物运回住地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

“不同的学术观点,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再一次叩开龙骨坡的大门。”黄万波表示,希望在第五阶段发掘中有新发现,充实“东亚型”人起源于长江大三峡的论点,擦亮龙骨坡文化名片。


龙骨坡遗址(资料图)。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次项目发掘面积30平方米

发掘时间为今年8至11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巫山龙骨坡遗址的渊源由来已久。1984至2006年,龙骨坡遗址经过了3个阶段的系统发掘,出土的‘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已成为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牟丰京表示。

据介绍,2011年到2012年,三峡博物馆作为发掘单位,主持了龙骨坡遗址第四阶段的发掘工作。该阶段的发掘团队由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专业人员组成,采用中国旧石器传统发掘方法与法国旧石器发掘方法相结合,发现了200余件具有明显人类加工痕迹的石制品及百余件哺乳动物化石,为探索三峡地区早期人类的技术模式和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今年2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武汉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申报了“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遗址”主动性发掘(第五阶段)。本次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项目计划发掘面积30平方米,发掘时间为今年8至11月,力争打造旧石器考古发掘的“重庆标杆”。

黄万波表示,希望通过第5次考古发掘,发现采集更多古人类化石和石器,寻找更多证据,为“巫山人”的定性提供更重要的科学依据,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效激活长江三峡历史文化资源。

新闻多一点

龙骨坡遗址共经历了4次考古发掘

1984年到2006年,经过3个阶段的系统发掘,发掘出了“巫山人”下颌骨,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

2011年到2012年,第4次考古,又发掘出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据不完全统计,4次发掘共采集哺乳动物化石116种、石器1000余件。

相关:关注龙骨坡遗址发掘 | 重庆是长江上游史前人类的乐园

(化石网cnfossil.com)据重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晟):从龙骨坡到玉米洞,从牛牙刮刀到象牙“艺术品”……远古时期的重庆大地上,到处都活跃着古人类的踪影。

“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重庆,拥有覆盖整个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员黄万波说,也就是在这些远古人类的手中,璀璨的文明开始诞生,“考古发现已经表明,重庆拥有作为长江上游史前人类乐园的重要地位。”

巫山玉米洞

七八万年前重庆人就用牛牙制作刮刀

玉米洞遗址位于巫山庙宇镇小营村,离龙骨坡遗址直线距离2.5公里。

“如果说龙骨坡是重庆史前文明的起点,玉米洞就是古人类的‘中心营地’所在地。”黄万波说。

在这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山洞里,古人类的足迹从40万年前延伸到了8000年—10000年前。

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类,以玉米洞为中心,在打猎和采集后,再回到洞中加工。

在古人类的生活中,石器骨器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在玉米洞七八万年前的地层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把古人类利用牛牙制成的刮刀。

“在古人类遗址中,用动物牙齿制作而成的牙具,是比较少见的。”黄万波说,这把牛牙刮刀的主要作用,是肢解动物的尸体和削刮木头。

在玉米洞,考古专家们在8000年—10000年前的地层里,还发现了两个残缺火坑。“这说明,生活在玉米洞里的古人类,已经学会用火。”黄万波说。

奉节兴隆洞

藏着最早具有原始艺术萌芽色彩的远古人类作品

一米多长的剑齿象牙上,几笔看似不经意的刻画,引发了考古学者们的惊叹。这些刻痕,经历了漫漫数十万年时光的侵袭,留存至今,成为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具有原始艺术萌芽色彩的远古人类作品。

这枚剑齿象牙,是黄万波发现的。地点,就在奉节县兴隆洞。

被刻画过的这枚剑齿象牙,长度近两米,专家们在上面发现了好几处起止点清楚、线条粗犷有力、形态简单、成组出现的纹路,其中有两组还格外醒目。

一组是由6条刻纹组成,纵向排列,近似一条灌木枝的图案;另一组则是由4条刻纹组成,构成露鸟的羽冠状。

这件“艺术品”的主人,就是距今12万年—15万年前生活在兴隆洞的远古人类。他们用尖端锋利的石器,在剑齿象牙上,刻画“创作”了这些纹路。

黄万波说,这枚剑齿象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有意识的刻画作品,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演化和行为方式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九龙坡玉龙公园

将重庆中心城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早到至少百万年前

在九龙坡区,大大小小的河滩上,鹅卵石随处可见。但谁能想到,在远古时期,这些鹅卵石炙手可热——古人类正是看到这些石头,才决定来此,用鹅卵石打制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石器,繁衍生息。

岁月流逝,如今,这些“沉默”的石头重见天日——被考古发掘出来,并向我们“宣布”:重庆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远远不止史料所记载的2万—3万年,或者之前有些专家所推断的几十万年,而是要提早到至少百万年前。

发掘的遗址,位于九龙坡区一座名为王家大山的山顶(即九龙坡玉龙公园),山下几公里外,就是蜿蜒而过的长江。

黄万波说:“当时根本没有王家大山,遗址所在地就是江边的一片大河滩,河滩上堆积着大量的鹅卵石。河滩附近草木茂盛,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清澈的江水就是它们最佳的饮用水源。”

而附近聚集的动物,就是远古人类最好的食物。

“重庆境内长江从最高的第五级阶地到第一级阶地甚至河漫滩,都有人工石制品分布。也因此,我们有更充足的理由说重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黄万波说。

目前,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工作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重庆日报融媒体报道小组将持续关注,及时为读者介绍最新进展。

相关:巫山龙骨坡遗址启动第5次考古发掘 探寻长江古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巫山报:近日, 巫山龙骨坡遗址2023年(第5次)考古发掘正式开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牟丰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倪喜军,武汉大学教授李英华,云南大学副教授韩非等,县政协主席柴承刚,县委常委、副县长水韦梁出席开工仪式。

武汉大学教授、考古发掘队队长李英华告诉记者,按照国家文物局审批,2023年(第5次)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面积为30平方米,计划3个月内完成考古发掘任务。考古发掘工作将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多单位、多机构联合进行。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遗址,又称“巫山猿人遗址”,是一处更新世时期遗址,出土了东亚地区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也是迄今欧亚大陆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1984年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等人发现,并在此发掘出距今约204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不仅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也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就诞生在三峡地区,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目前,该遗址保存了180—248万年前丰富的古人类、古生物遗存、古环境信息,可以追溯三峡地区山河形成史、古生态与古环境变迁史,为东西方远古文化研究,揭示人类起源进化演变,提供了可靠依据。1996年,巫山龙骨坡遗址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龙骨坡遗址共经历了4次考古发掘。1985年到2006年,经过3个阶段的系统发掘,发掘出了“巫山人”下颌骨,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2011年到2012年,第4次考古,又发掘出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据不完全统计,4次发掘共采集哺乳动物化石116种、石器1000余件。

黄万波研究员表示,希望通过第5次考古发掘,发现采集更多古人类化石和石器,寻找更多证据,充实“东亚型”人类起源于长江大三峡的论点,为“巫山人”的定性提供更重要的科学依据,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效激活长江三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龙骨坡 巫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