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的20万年前“大荔人”:中国早期“智人”的代表

“大荔人”遗址出土石器

“大荔人”遗址出土石器

(化石网)据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 通讯员 杨利娜):“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这些“人类”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考古重大发现,其中在陕西发现的“大荔人”头盖骨距今大约20万年,是中国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大荔人”长什么样?

“大荔人”长什么样子?为什么说他是中国早期的“智人”代表?

时间拉回到1978年。那一年,陕西省水利局员工在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

“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基本保存完好,但没有下颌骨伴存。这个头骨的面部有一些性状与现代蒙古人种比较接近,如颧骨比较朝向前方,使面部显得扁平,鼻梁扁塌,鼻根处凹陷不深等。“大荔人”脑容量估计为1120毫升,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类约1400毫升的水平。仅就这一点而言,“大荔人”的发现绝对石破天惊,完全称得上中国早期智人代表。

“大荔人”和“北京人”关系密切

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了数百件石制品,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石制品较小,原料多为采自当地砂砾层中的石英岩和燧石,“大荔人”的工具主要是石片石器,用石块、小砾石和石核做的也占一定的比例。

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数量为多,其次是尖状器,还有少量的雕刻器和石锥。“大荔人”用锤击法修理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修理工作相当粗糙,单刃石器多于复刃(石器两面都有刃)石器,单刃石器的刃口多在毛坯左侧。“大荔人”的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上与“北京人”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表明二者关系密切。

“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填补了我国历史上人类由“蓝田人”向“丁村人”过渡的空白,为研究汾渭谷地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荔人”生活环境有些干燥

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包括古菱齿象、犀、马、肿骨鹿、斑鹿、野猪、野牛、河狸、普氏羚羊、鼢鼠等哺乳动物化石,鸵鸟化石,以及鲤、鲶等鱼类化石和蚌、螺等软体动物化石。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肿骨鹿,它是北京猿人洞中的代表性动物之一,它表明“大荔人”的时代与北京猿人接近。古菱齿象和马牙齿的形态表明其时代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之间。

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的植物孢粉不多,有蒿、菊、藜等草本植物,松、柏、云杉等针叶树种,而没有发现阔叶树种。综合动植物化石判断,当时那里的气候是温和的,可能有些干燥,不像“北京人”时期那样温暖而又湿润。

1992年,“大荔人”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更名为“甜水沟遗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大荔人 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