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岗专访:四万年前古人类加工颜料的“工场”

王法岗专访:四万年前古人类加工颜料的“工场”

王法岗专访:四万年前古人类加工颜料的“工场”

王法岗专访:四万年前古人类加工颜料的“工场”

(化石网报道)据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郑梦婷 郑皓天 陈思思):3月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通报了“泥河湾发现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最早使用颜料和复合工具的考古证据”。据了解,该项研究成果于3月2日以“Innovative ochre processing and tool use in China 40,000 years ago”为题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在线发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法岗博士主持了下马碑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展了相关综合研究,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3月4日,河北省文物局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大进展——河北泥河湾考古发现与研究重大成果亲历者访谈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副研究员王法岗在会议上介绍了遗址发现、发掘、研究过程及学术价值和意义。

在会议现场,长城新媒体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儒雅的学者。作为该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下马碑遗址考古发现的主持者,这位看起来些许腼腆的学者,提起泥河湾考古的成果,有说不完的话。

以下为长城新媒体记者和王法岗博士的采访实录:

记者:下马碑遗址是何时发现并系统发掘的?

王法岗:河北西北部发育了一系列断陷盆地,盆地内古人类文化遗存丰富,构建起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以往,泥河湾盆地考古的发现主要集中于大概相当于阳原县域的部分。2000年前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开始在周围区域开展旧石器调查和发掘,并首先在相邻的蔚县北部有了重要突破。

2004年,在蔚县中部三关村附近,首先发现第一处旧石器地点——西沙河遗址,发现有典型的细石核。因为该区域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掘的三关新石器时代遗址,现在又找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遗址,有望找到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材料,我们也特别兴奋。后来开展了持续的观察和调查,大约到2005年前后,在这一个区域就发现了西沙河、南台子、下马碑三个地点。后来又开展了持续追踪考察,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批准对三个地点开展系统发掘工作。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下马碑遗址出土的颜料使用和复合工具的研究概况吗?

王法岗:当时发掘了三个地点,每个地点的遗存都有自身的特点。

西沙河地点发现2.7万年前的石叶、细石叶遗存,这也是目前华北地区最早的该类遗存,对研究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叶遗存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南台子地点上部发现零星的细石叶技术石制品,底部发现比较丰富的烧石,距今3.3万年。我们推测可能与炊器发明之前,古人类的煮食物或者烧水的“石煮法”活动有关。

下马碑地点发现三个文化层,古人类使用赤铁矿颜料的遗迹发现于下文化层,或者准确地说叫加工颜料的遗迹,因为可以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古人类加工颜料的“工场”。

下文化层主要揭露一处古人类活动面,约12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发现了密布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中部有集中的灰烬,西部即为加工赤铁矿颜料的遗迹。灰烬区揭露至底面可发现清晰的椭圆形火塘,说明当时古人类在这里有用火的活动。赤铁矿颜料加工遗迹发现于发掘区西部,在大约1-2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一大、一小两件砾石,赤铁矿碎块和被染红的土壤,我们揭露出来整个遗迹就感觉到我们找到古人类加工赤铁矿颜料的“工场”,因为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以来古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颜料。

我们分析大的为研磨盘,小的为研磨球,是古人类加工颜料的工具,后来电镜扫描也在上面发现摩擦的痕迹和小的赤铁矿碎屑,证实了这一点。工具附近还有大小不一的赤铁矿块,应该是加颜料的原材料,其中有一件比较大的,一面磨得光亮,后来根据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以及电镜扫描等技术手段,也确认这些红色碎块就是赤铁矿,而且那件大的赤铁矿块表面有摩擦的痕迹,复原出摩擦的方向。研磨盘上附着红色赤铁矿粉末,周围区域的土壤也被赤铁矿粉末染呈赤红色,我们推测应该是研磨的赤铁矿粉染红的,也就是产品的一部分。我们将赤红色区域的土壤与周围区域土壤进行了提取,经过后来的磁性分析也确认这一区域赤铁矿的成分比例要比周围区域高出很多。

发掘结束,我们根据发掘区内火塘、加工颜料遗迹的布局和发现的遗物基本可以确认在这一个区域古人类挖掘火塘生活,肢解打猎来的猎物,烧烤、享用美味,还在这个区域加工颜料,化妆、着色或者开展其它精神领域的活动。后来经过光释光和碳十四的年代测定结果,这个时代就是4万年前后。

这就是后来综合研究复原、勾勒出的四万年前古人类“围炉而息、磨石取彩、嵌石为刃、分享猎物”的生活图景的发掘过程。

记者:您完成这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工作,都克服了哪些困难?

王法岗:在20世纪90年代,泥河湾盆地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涉外考古发掘项目——中美合作考古发掘,中外学者交流形成了系统的考古发掘规范和方法。所以,基础发掘工作完成的较为顺利,比如说野外发掘,样品都做到了及时、系统、全面的提取,这也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比而言,研究过程就有些费劲,很多东西都要借助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检测,在目前我们研究所的技术力量还不具备开展相关化验、检测及分析的条件。以下马碑遗址发现加工赤铁矿颜料的遗迹来举例子,首先我们要证明它是赤铁矿,有赤铁矿的成分;其次还要证明赤铁矿是在这个地方研磨的,我们还要知道这个活动发生的时间,才能实现复原整个过程的目标。可以说后期科学技术的检测乃至整个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计等都很重要,也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这也是国际多国家、多学科、多平台合作研究的原因。

这次的研究工作是国际化、跨学科、多平台协作的,这种工作模式虽能充分发挥各个科研机构的实力,但也会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疫情防控,有很多学者被封闭在家里不能去实验室做检测,这样既耽误研究的进程,也给大家的现场交流带来很多不便,我们只能通过邮件等线上方式来沟通。

总体来说,还算理想,我们预期完成了这项研究任务。

记者:这次泥河湾考古项目的最新考古发现有什么重要价值?

王法岗: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并证明了古人类加工赤铁矿颜料的活动。赤铁矿是旧石器时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古人类使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颜料,而颜料往往与古人类的思想、精神、意识领域的活动有关。他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的生活需求,转而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用颜料来做一些岩画、装饰品、化妆品或者是随葬品之类。说明人类已经具有了现代人明显的行为特征,而且我们这个行为出现的时间提前到距今4万年以前,这在东亚地区也是最早的,使东亚地区古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认知表达的历史大大提前,改写了学术界的认识。

二是我们发现了制作复合工具的一些证据,比如在一件小石器上发现了古人类安装骨柄和捆绑绳索的残留物,说明当时古人类已经能够装柄制作符合工具,说明当时人类的技术方式也具有了复杂化的现象,再次说明现代人技术和行为复杂化的表现并不单一,不能以欧亚大陆西侧流行的技术因素(如石叶等)作为统一标准。细小石器镶嵌装柄使用的工具制作技术思想也在之后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三是我们发现了颜料加工与复合工具制造都与小石器技术共存,也就是说4万年前使用这些小石器技术的人实施了这些活动,而不是以往多与使用石叶工具的人群共存,这也为研究我们东亚地区长期存在小石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小石器技术同样在4万年前实现了与欧洲、非洲同步的具有典型现代行为特征的活动,这为我们认识世界范围内现代人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材料和证据。

泥河湾盆地下马碑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为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提供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揭示了早期东亚现代人复杂的文化演进与交流过程,对于解读东亚及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记者:关于泥河湾考古项目后续的研究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王法岗:这个研究虽然是经过了近10年的长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追踪解决。这个遗址仅发掘12平方米就揭露如此多的信息,周围还有大面积区域分布,会不会蕴藏着更多未知信息。附近区域还有另外两个地点,有27000年前的石叶技术,南台子地点还有3.3万年的烧石,是否会有大概3万年前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通过烧石导热来煮食物或者烧水的技术的可能性存在,都给我们后期的研究指明了目标。

下一步,我们要制定一个详细规划,对这几个遗址开展更加系统的、有目的发掘,对整个考古材料进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研究,力争解决4万年到2万年这个阶段、这个区域古人的技术水平和精神意识形态,甚至是人群或者社会组织结构,力争把这个区域、这个时期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解释清楚,让大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泥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