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化石保护亟待资金扶持

近年,我国成功发掘的自然文化遗产不少,然而却陷入科考与旅游一头热一头冷的怪圈。日前,记者深入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采访,关岭县县长杨开华介绍,近年国家、省、县累计投入达2500万,却没有成本回收。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保护利用好极其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或许成了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岭化石群世界独一无二

10月21日至23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在贵州关岭召开。有关专家指出,关岭古生物化石群被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古生物及生物成矿研究所所长赵元龙介绍,上世纪90年代,关岭化石群被成功发现。1999年12月21日,贵州将关岭化石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19日,国土资源部批准贵州关岭化石群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9月28日,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向游客开放。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研究所、中国地调局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以及瑞士、丹麦、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科研机构相继深入关岭古生物化石藏区实地考察。同时,贵州关岭县还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霍恩洛厄县等国外有相同资源的地区结成了友好城市。

“关岭化石群是上天赐予的宝贝,关岭这个偏僻小县顿时成了世界注目的焦点。”杨开华谈起化石群如数家珍,心里充满了自豪。

 2500万投入成本回收为零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共投入1000万,县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总计2500万用于关岭化石群保护开发。”杨开华介绍,先后建成了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三个原位保护馆,以及主碑、副碑、连接栈道、野外展示景点和景区公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展示性发掘场、休憩站、科研工作站、4D影院等正在建设之中。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有较大投入,景区基础设施也得到较大改善,但旅游却仍没有“热”起来。据了解,到关岭化石群观光旅游的普通游客并不多,主要还是以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考察的居多,每年的门票收入仅能勉强维持水、电、人工工资等,成本回收几乎为零。

“文化自然资源转化成旅游经济优势,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单华春认为,关岭受恩于大自然得了这么一件“宝贝”,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好这件“宝贝”,然后再慢慢开发不要急于求成。有关专家认为,从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今年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景点升温,这标志着旅游正在由观光旅游向文化知识旅游转变。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它也会成为造福关岭人民的聚宝盆。

“唤醒宝贝”还需国家扶持

“宝贝倒是一件好宝贝,但捧在手里却感到无所适从。”杨开华说,要想把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成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景点,按初步规划最少需要资金5亿元。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景区的六大要素,然而目前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才具备‘游’这个要素。”关岭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贵州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将被纳入黄果树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5亿元的投入,这是一个贫困小县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目标。”杨开华介绍,该县每年的财政收入2到3亿元,仅能保运转。如果要对关岭化石群进行保护开发,唤醒这些宝贝,还需多条腿走路才行。一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二是地方财政适当补贴;三是招商引资,引进民间资金进行开发。

“宝贝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说,古生物化石研究是一门基础科学,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信在这个文化发展的浪潮中,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开发也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经济新闻网 李兵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