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化石修复师如何“唤醒”亿年前的生命?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化石修复师如何“唤醒”亿年前的生命?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化石修复师如何“唤醒”亿年前的生命?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化石修复师如何“唤醒”亿年前的生命?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化石修复师如何“唤醒”亿年前的生命?

(化石网报道)据动静贵州:天天预定爆满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你去打卡了吗?

近日,动静记者专程来到省地质博物馆,这次可不是为了打卡,是带大家了解一个神秘职业,他们是数亿年生命的“再造者”——化石修复师,他们到底是如何修复化石的呢?修复一块化石需要注意什么?从业3年的化石修复师李周强将为我们解答。

“几亿年前的生命经过我们的修复呈现给几亿年后的观众,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李周强说。

在博物馆的负一楼,有一间可以传递几亿年生命的“中转站”——化石修复室。在这里,数亿年前的化石通过化石修复师的双手呈现到观众眼前。

如果想要修复一块化石,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化石的结构和形态,再用气动笔慢慢修复,剥掉围岩,才能使其露出本身的样貌。李周强说:“有时候遇到难修的化石,7~8个钟头也许就只能修复1厘米左右。”

罗列在修复室里的化石形态各异,年份也不同,李周强告诉记者,每个化石的保存程度都大不相同,有些化石已经被风化得比较脆弱了,就需要修复师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下专心修复,有时候甚至需要戴上耳塞。而且,他每对着显微镜修复化石1~2小时就会让眼睛休息一下,避免工作出现差错。

李周强回想刚刚入门的时候,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可一块不到30厘米的化石就足足修复了一个月。虽然每天都在跟冷冰冰的化石打交道,但在这份“枯燥”的工作中,李周强却认为这种传递亿万年“生命体”的感觉非常美妙,令他很着迷。

他还告诉记者,省地质博物馆的化石工作分别在兴义和贵阳两个地方开展,修复师有20多人,现在馆内现存化石标本3000件左右,主要来自关岭、兴义等地,除了供游客观赏之外,也会提供给科研机构。其中,序厅展出的巨型海百合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幅海百合化石,面积高达106平方米,重达25吨。

省地质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天天预约爆满,李周强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对化石知识的渴望也逐渐增加,博物馆还特地设置了化石科普体验区,供游客观赏体验。

相关报道: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到底藏了些什么宝贝?

(化石网报道)据动静贵州: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与兴筑路交汇处西南角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于2021年8月14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其前身为始建于1957年的原地质部贵州省地质局全省地质资料处,承担地质资料馆、地质陈列馆、地质图书馆职能。2008年1月更名为贵州省地质资料馆,2020年8月更名为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加挂“贵州省地质资料馆”牌子。经过十一年的精心打造,终于敞开了胸怀迎接天下来客。那它里面到底藏了些什么宝贝?让我们一道去看看。

来到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别致的主体大楼,其外观融合了贵州梵净山“蘑菇石”和沉积岩、溶洞、瀑布、梯田等元素,灵感源自贵州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特点,于2020年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大楼上所题“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八个大字,则出自我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此外,博物馆东侧广场树立的一座三人雕像同样惹人注目,他们又是谁呢?作为地质爱好者的你,必须知道!他们是三位著名的贵州籍地质学家——丁道衡、乐森璕和罗绳武。特别巧的是,这三位地质学家都出生于1899年的贵阳。

丁道衡,祖籍贵州织金,为晚清名臣丁宝桢的侄孙子,1899年生于贵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28岁时发现了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至今白云鄂博铁矿广场上仍伫立着他的雕像。

乐森璕,1899年生于贵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家,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的教育和普及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罗绳武,1899年生于贵阳,贵州省著名地质学家和教育家,为贵州省的地质找矿和地质学教育有着巨大贡献,是贵州铝土矿和磷矿的主要发现者和贵州工学院地质系的主要缔造者。

看了博物馆外部环境,这就进馆了。馆内目前开放了四个常设展厅。分别是:神秘贵州、多彩贵州、富饶贵州和奋进贵州。

序幕

进入常设展厅前,一幅面积达106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墙拉开了序幕,这也是贵州目前最大的一块海百合化石。关于海百合,大家可以在《似含苞的荷花,如绽放的百合,海百合化石为何长成这般模样?》一文中去了解。其右侧为“五福”墙,沿着参观行进路线依次排列着瓮安、凯里、盘县、兴义、关岭五个典型的古生物化石群标本,象征生生不息、五福临门,向观众致以诚挚欢迎和祝福,并将观众引向神秘贵州厅。

神秘贵州

来到神秘贵州厅,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及多媒体影像,展示贵州5亿年前至约200万年前古生物的演化历程。特别是三叠纪时期的鱼龙、贵州龙、海百合等古生物的繁盛与消亡,向观众展示了史前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命的灭绝与复苏等地质历史现象,诠释了贵州“古生物王国”的美誉。这一展厅中陈列的不少绝世精品的化石标本,一定不能错过。

多彩贵州

紧接着是多彩贵州厅,以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等展陈方式,展示黄果树瀑布、织金洞、马岭河大峡谷等贵州经典的喀斯特地质景观,诠释“世界喀斯特王国”的“雄、奇、险、绝、特、美、广、全”等特点。在让观众欣赏到多姿多彩绝妙奇观的同时,向观众普及喀斯特地貌成因的科学知识,剖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你足不出户也能看遍贵州的地貌美景。

富饶贵州

而在富饶贵州厅,大量的矿石、矿物标本,结合多媒体影像,介绍了贵州汞、煤、磷、铝、锰、锑、金“七朵金花”等主要矿产,展示贵州矿产资源的“富、优、用、美”等特征,向观众普及贵州矿产资源形成的科学知识。

这里展出的“七朵金花”,在过去的文章里我们已经介绍了汞、煤、磷和锑。来到这里,大家可以通过实物和影像资料加深对它们的地质知识的了解。

奋进贵州

最后,就是奋进贵州厅。这里以大量史料展示了贵州自明朝建省以来600余年各个时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地质矿产、地理测绘、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贵州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从他们身上切实感受到“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贵州精神。

在这里,还介绍了贵州铀矿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1964年10月16日15时,震撼世界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中,制造这颗原子弹的铀矿石有一部分就来源于贵州开阳县的白马洞铀矿,该矿当时的保密代号为“504矿”。

1958年,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三局309队6分队(今贵州省有色七总队、核工业206地质大队的前身)通过飞机航测,在经过贵州开阳县境内白马洞区域的上空时,伽马仪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地质人员欣喜若狂,这个声音标志着:该片区域蕴藏着铀矿。后来,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地质人员脚踏实地,在白马洞片区实地勘查,得出结论:不仅有铀矿,而且品相极高。白马洞富含制造原子弹的原材料的消息,经过层层上报,到达党中央。最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马洞的铀矿,是西南第一个探明的铀矿床,也是我国早期发现并提交开采的大型铀矿床之一。

眼见为实!四个展厅,声、光、电、人工智能与传统展陈相结合,用最现代化的方式向人们讲述贵州最古老的地质故事。这些故事都等着大家去探索、去了解!此外,除了众多藏品,地质博物馆还藏有18000余档地质资料。地质工作者已经敏锐地注意到,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是一座新兴的地质学宝藏,他们可以来这里挖掘宝物,补充知识,扩展研究空间,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还等什么,赶紧出发去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质博物馆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