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含量飙升使许多[竹蜓]类有孔虫变得异常巨大

古生代有孔虫的多层而复杂的化石外壳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报道,曾出现在古生代海洋的巨型有孔虫,其巨大体型要归因于水中的一样东西——氧气。

最新一项化石研究发现,氧气含量飙升使许多[竹蜓]类(fusulinids)有孔虫变得异常巨大。约3亿年前,大气中的氧含量足够这些单细胞生物消耗,它们中的一些长到了10厘米大,肉眼就能看清。“它们的平均体积以至少一百倍,甚至一千倍的速度增长,”斯坦福大学的古生物学家J. Payne,于10月12日在美国地质学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年会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时说。

为了找出氧气影响体型大小的证据,Payne和他的同事们对生活在距今2.5亿年到3.25亿年间的一千八百多种有孔虫化石外壳进行了比较。起初,大气氧含量升高,体型最大的物种也不断变大;之后氧含量达到峰值(是今天氧含量的1.66倍),而后氧含量开始下降,这类生物的体型也随之减小。其中,距今较近的大体型多孔虫最符合氧气控制生长这一观点。但这些变形虫的身体并不是像吹气球一样变大,而是变长,宽度不超过2毫米。Payne通过计算认为,这可能是受限于吸收的氧气能渗入到细胞内部的深度。

有些研究者认为,古生代的昆虫及其他动物的体积增大也是氧含量高所导致。化石中曾发现有超过1米的千足虫(millipedes),超过2米的两栖类(amphibians)和翅展达70厘米的蜻蜓。但要找出这些大型生物的体型随氧气含量变化的证据太困难,因为这些物种中很少有几个能进化成“大巨人”。美国班尼迪克大学(Benedictine University,位于伊利诺尔县莱尔村)的古生物学家P. Novack-Gottshall说,“也许你能从那个时期的大蜈蚣里找出一两个巨型蜈蚣,但你能从多孔目中找到许多巨型虫,这就是研究多孔目化石的优势。”

Payne也看到了氧气对现代变形虫体型影响的征兆。在远离澳大利亚海岸的水域中,接近海面生活的种类要比在氧气浓度减半、500米深处生活的种类体型大。“我们发现这一趋势在现代物种中的表现模式与在化石物种中的很相似,”Payne说。与它们的原始祖先相比,这些只能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现代物种实在太微小了,但假如哪天氧气含量突增,进化的历史重演,说不定它们能再现昔日辉煌。


化石网 洪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有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