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古生物学会:2021年3月1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本次入选成果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其内容分别是:1)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演化分离节点;2)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3)澄江动物群“章氏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的起源;4)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香格里拉”生态系统;5)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6)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来自中国华南的化石证据;7)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虫的早期演化;8)环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扩张;9)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10)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

本次发布的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

2017年至今,“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五届,每次评选受均到学界、社会广泛关注,也极大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2020年度“十大进展”的发布,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展示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团结和服务广大古生物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合作、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成果丰硕,有力推进了古生物学科的发展,成为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富有活力的学术团体。

详细内容如下:

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包括:

进展一 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演化分离节点

听骨和齿骨分离并高度分化,是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的重要差别,但两种感觉器官的分离过程,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化石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副研究员、王元青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基于热河生物群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多件标本,首次建立了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完整听骨的三维形态,确立了哺乳动物演化中听觉与咀嚼器官分离节点的表型特征,弥合了中耳演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空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杂志以内页插图形式发表了评论文章。

李氏源掠兽正型标本及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分离演化示意图(毛方园 供图)

李氏源掠兽正型标本及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分离演化示意图(毛方园 供图)

论文信息:Mao Fangyuan*, Hu Yaoming, Li Chuankui, Wang Yuanqing, Meng Jin*. 2020. Hearing and chewing modules decoupled in Cretaceous stern therian mammals. Science. 367: 305-308. 10.1126/science.aay9220. (*corresponding authors)

进展二 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

在国际古遗传学领域,有关东亚,尤其是中国早期人群的遗传演化研究非常匮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课题组首次对中国南北方古人群首次展开时间跨度最大、规模性、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揭示中国人群自9500年以来的南北分化格局、主体连续性与迁徙融合历史,其首获的中国南方大陆人群核基因组填补了相关区域空白,且明确现在广泛分布在台湾岛和太平洋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大陆。·

东亚南北方不同时期人群的遗传特点变化示意图

东亚南北方不同时期人群的遗传特点变化示意图

论文信息:Melinda A. Yang, Xuechun Fan, Bo Sun, Chungyu Chen, Jianfeng Lang, Ying-Chin Ko, Cheng-hwa Tsang, Hunglin Chiu, Tianyi Wang, Qingchuan Bao, Xiaohong Wu, Mateja Hajdinjak, Albert Min-Shan Ko, Manyu Ding, Peng Cao, Ruowei Yang, Feng Liu, Birgit Nickel, Qingyan Dai, Xiaotian Feng, Lizhao Zhang, Chengkai Sun, Chao Ning, Wen Zeng, Yongsheng Zhao, Ming Zhang, Xing Gao, Yinqiu Cui, David Reich, Mark Stoneking, Qiaomei Fu*. 2020. 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Science 369:282-288. DOI: 10.1126/science.aba0909. (*corresponding authors)

进展三 澄江动物群“章氏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的起源

节肢动物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最高的动物门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在云南约5.18亿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过渡型化石——章氏麒麟虾。章氏麒麟虾嵌合了真节肢动物和奇虾类等多种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特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的核心缺失环节,为节肢动物主要演化创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点。该研究同时解答了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同源性和演化路径问题,并为解析早期节肢动物之间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

章氏麒麟虾Kylinxia zhangi正模标本(曾晗 供图)

章氏麒麟虾Kylinxia zhangi正模标本(曾晗 供图)

论文信息:ZENG Han, ZHAO Fangchen*, NIU Kecheng, ZHU Maoyan, HUANG Diying*. 2020. An early Cambrian euarthropod with radiodont-like raptorial appendages. Nature 588: 101–105. DOI: 10.1038/s41586-020-2883-7. (*corresponding authors)

进展四 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香格里拉”生态系统

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苏涛研究员、周浙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吴飞翔副研究员联合国、内外专家,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生态系统。该项研究成果报道了青藏高原迄今物种最为丰富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揭示高原中部4700万年前存在亚热带森林,证明青藏高原在当时和北半球其他地区有着密切的植物区系交流,并且对北半球现代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有着重要贡献。此外,古植物证据结合模型模拟表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具有一个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东西向中央谷地,直到中新世才逐渐形成现在的高原。该成果为认识青藏高原主体在形成初期时的生物多样性面貌及其对全球植物区系交流的贡献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探讨高原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县中始新世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部分)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县中始新世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部分)

(A) Lagokarpos tibetensis. (B and C) legume. (D) Koelreuteria sp. (Sapindaceae). (E) Ceratophyllum aff. muricatum (Ceratophyllaceae). (F) Stephania wilfii (Menispermaceae). (G) Unknown flower. (H) cf. Colocasia (Araceae). (I) Illigera eocenica (Hernandiaceae). (J) legume leaflet. (K) Vitaceae. (L) Asclepiadospermum marginatum (Apocynaceae). (M) Cedreleae (Meliaceae). (N) Limnobiophyllum sp. (Araceae). (O) Ailanthus maximus (Simaroubaceae). (P) Cedrelospermum sp. (Ulmaceae,幼果序). (Q) Cedrelospermum sp. (叶片). (R) Myrtales. (S) Ziziphus sp. (Rhamnaceae). 比例尺:10 mm: A, C, D, H, N, O, R, S; 5 mm: B, G, I, J, P, Q; 2 mm: E, F, K, L, M.

论著信息:Tao Su, Robert A. Spicer, Fei-Xiang Wu, Alexander Farnsworth, Jian Huang, Cédric Del Rio, Tao Deng, Lin Ding, Wei-Yu-Dong Deng, Yong-Jiang Huang, Alice Hughes, Lin-Bo Jia, Jian-Hua Jin, Shu-Feng Li, Shui-Qing Liang, Jia Liu, Xiao-Yan Liu, Sarah Sherlock, Teresa Spicer, Gaurav Srivastava, He Tang, Paul Valdes, Teng-Xiang Wang, Mike Widdowson, Meng-Xiao Wu, Yao-Wu Xing, Cong-Li Xu, Jian Yang, Cong Zhang, Shi-Tao Zhang, Xin-Wen Zhang, Fan Zhao, and Zhe-Kun Zhou. 2020. A Middle Eocene lowland humid subtropical “Shangri-La” ecosystem in central Tibe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52): 32989-32995.

进展五 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深时重大地质事件对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是生物演化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代旭等人针对关于生物古地理对大灭绝事件响应开展了深入探索。该研究发现,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导致热带地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高峰消失,出现了一种扁平化的多样性纬度梯度。大灭绝后的菊石出现全球化现象,世界不同地区的菊石变得极为相似。这些发现表明气候变暖及相关的环境事件对热带地区物种和地方性物种的影响更大。

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的变化(宋海军 供图)

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的变化(宋海军 供图)

论文信息:Haijun Song., Shan Huang., Enhao Jia., Xu Dai.,Paul B. Wignall., and Alexander M. Dunhill., 2020, Flat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 caused by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30):17578-17583.

Xu Dai., and Haijun Song., 2020,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osmopolitanism in deep time: a case study of ammonoids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Paleobiology, 46(4): 533–549.

进展六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来自中国华南的化石证据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教授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陆相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根据孢粉化石、分子化石和银杏植物气孔参数等多种方法,首次获取了川东鄂西地区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的古植被更替与气候变化、裂解多环芳烃(PAHs)与古火灾事件以及古大气CO2变化与温室气候等重要证据。这不仅是迄今为止东特提斯地区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植被、古气候、古火灾事件和古大气CO2浓度最为翔实的高分辨率记录,而且首次在东亚地区揭示了该时期陆地植被、气候变化与火灾事件之间的联系。该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重大地质事件方面跻身于国际学术前沿领域。三篇代表性成果2020年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刊物《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和《古地理 古气候 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中国华南三叠系-侏罗系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1,分子化石记录;2,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3,晚三叠世孢粉化石;4,古大气CO2重建;5,银杏植物化石与表皮气

中国华南三叠系-侏罗系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1,分子化石记录;2,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3,晚三叠世孢粉化石;4,古大气CO2重建;5,银杏植物化石与表皮气孔分布)

论文信息: Song Yi, Thomas J. Algeo, Wenjun Wu, Genming Luo, Liqin Li, Yongdong Wang*, Shucheng Xie*, 2020. Distribution of pyrolytic PAHs across the Triassic- Jurassic boundary in the Sichuan Basin, southwestern China: Evidence of wildfire outside the Central Atlantic Magmatic Province.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 102970.

Li Liqin, Yongdong Wang*, Wolfram M. Kürschner, Micha Ruhl and Vivi Vajda*, 2020. Palaeovegetation and palaeoclimate changes 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 transi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Volume 556, 15 October 2020, 109891. Zhou Ning, Wang Yongdong*, Li Ya, Porter Amanda, Kürschner Wolfram, Li Liqin, Lu Ning, McElwain Jennifer*, 2020. An inter-comparison study of three stomatal-proxy methods for CO2?reconstruction applied to early Jurassic Ginkgoales plant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42, 109547. (* corresponding authors)

进展七 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虫的早期演化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基于缅甸克钦琥珀中的标本,分析了阿纽蝎蛉科昆虫长口器的三维解剖学形态特征,并发现在白垩纪中期已出现至少5个科的长口器传粉昆虫,表明了白垩纪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认了黑帝斯蚁特化的捕食机制,并厘定了早期蚂蚁的演化历史;重建了克钦琥珀中介形虫的软躯体结构(包括巨型精子),将动物精子化石记录提前了至少5000万年。上述成果为解释跳蚤起源,传粉和社会性昆虫以及介形虫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见解。

克钦琥珀中的具长喙的阿钮蝎蛉

克钦琥珀中的具长喙的阿钮蝎蛉

论文信息:ZHAO Xiangdong, WANG Bo, BASHKUEV A., ARIA C., ZHANG Qingqing, ZHANG Haichun, TANG Wentao, ENGEL M.S. (2020) Mouthpart homologies and life habits of Mesozoic long-proboscis scorpionflies. Science Advances, 5: eaay1259.

BARDEN P., PERRICHOT V., WANG Bo (2020) Specialized predation drives aberrant morph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earliest ants. Current Biology, 30: 3818–3824.

WANG He, MATZKE-KARASZ R., HORNE D.J., ZHAO Xiangdong, CAO Meizhen, ZHANG Haichun, WANG Bo (2020)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giant sperm in Cretaceous ostracod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01661.

进展八 环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扩张

由中山大学郑卓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针对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深入探索。该项研究成果利用孢粉记录集成的水稻农业历史发展,结合钻孔古环境数据重建的华南和东南亚地区沿海平原扩张过程,揭示出距今3-2千年是沿海平原快速堆积和扩张的关键阶段,并显示与花粉记录指示的水稻农业快速扩张同步变化。距今2.5千年开始是华南地区水稻农业快速发展和向东南亚扩散的主要过渡阶段。本研究证实了环南中国海周边地区海岸带平原沉积演化的关键过程与亚洲东南部水稻农业的爆发式扩张存在密切关系,展示了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学在发掘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三角洲和海岸平原的演变。(A) 研究区域主要三角洲平原。A1,珠江三角洲;A2,红河三角洲;A3, 湄公河三角洲;A4,湄南河三角洲。灰色虚线显示为距今6-

主要三角洲和海岸平原的演变。(A) 研究区域主要三角洲平原。A1,珠江三角洲;A2,红河三角洲;A3, 湄公河三角洲;A4,湄南河三角洲。灰色虚线显示为距今6-5 ka海岸线的位置。 (B)该区域大型三角洲在5 ka以后出陆的平原面积估算。(C)沉积记录揭示的3-2 ka沉积环境的变化。(D)沉积物年龄-深度曲线显示三角洲沉积速率的变化 (马婷供图)

论文信息:Ma, T., Rollet, B., Zheng, Z., Zong, Y. 2020. Holocene coastal evolution preceded the expansion of paddy field rice farming. PNAS, 117 (39) 24138-24143.

进展九 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达尔文留下重大世纪谜题:地球三分动物树何时成型?如何成型?成型时期哪些动物最接近人类的直系始祖?综合早期生命发现的“大数据”,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韩健教授对上述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初步破解了上述难题:1) 澄江动物群不仅延续并扩展了之前的基础动物和原口动物亚界众多门类的繁荣,更诞生了后口动物亚界的全部类群,标志三分动物树成型;2)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三个亚界的诞生依次同步耦合;3)第一鱼昆明鱼目首创人类远祖的头脑和脊椎,古虫动物门则十分接近始祖们的“第一鳃裂”。

基于分子信息和古生物学证据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舒德干、韩健 供图)

基于分子信息和古生物学证据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舒德干、韩健 供图)

论文信息:舒德干, 韩健, 2020. 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 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地学前缘 27(6), 1-27(中文版).

Shu, D., Han, J., 2020. The core value of Chengjiang fauna: the formation of the animal kingdom and the birth of basic human organ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27, 382~412 (英文版). 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CN/10.13745/j.esf.sf.2020.6.15

进展十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

地球生物界中,寄生虫无处不在,但追溯地球最早的寄生现象却并不容易。由西北大学张志飞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物寄生现象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前古生物学家记述的寒武纪或更早的化石记录仅以少数几个化石或者印痕为依据,本研究首次以大量化石统计为基础,从宿主个体病理学的角度论证了地球上最早的专性寄生关系,提出了窃食寄生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寄生现象;发现成群矿化虫管附着在成层原位生活的腕足动物壳体上,代表地球最早的包壳(encrustation)介壳记录,将包壳生态追随到寒武纪早期,向前推进至少3000万年。

关山动物群乌龙箐新圆货贝壳体形态和窃食寄生虫寄宿关系复原图

关山动物群乌龙箐新圆货贝壳体形态和窃食寄生虫寄宿关系复原图

论文信息:Zhifei Zhang*, Luke C. Strotz, Timothy P. Topper, Feiyang Chen, Yanlong Chen, Yue Liang, Zhiliang Zhang, Christian B. Skovsted & Glenn A. Brock, 2020. An encrusting kleptoparasite-host interaction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26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332-3

Feiyang Chen, Glenn A. Brock, Zhiliang Zhang, Brittany Laing, Xinyi Ren & Zhifei Zhang*, 2020. Brachiopod-dominated communiti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Guanshan Konservat-Lagerst?tte, Wuding County, eastern Yunna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78 (2020) jgs2020-043. 

相关报道: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社南京3月12日电(杨颜慈):1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本次入选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

十大进展的前五位为: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演化分离节点;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澄江动物群“章氏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的起源;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香格里拉”生态系统;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紧随其后的是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来自中国华南的化石证据;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虫的早期演化;环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扩张。

此外,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亦位列十大进展。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2017年至今,“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五届

相关报道:2020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化石网报道)据扬子晚报网3月12日讯(记者 于丹丹):2021年3月12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本次入选成果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

其内容分别是:

1)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演化分离节点;

2)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

3)澄江动物群“章氏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的起源;

4)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香格里拉”生态系统;

5)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6)三叠纪一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来自中国华南的化石证据;

7)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虫的早期演化;

8)环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扩张;

9)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10)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

本次发布的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

记者了解到,2017年至今,“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五届,每次评选受均到学界、社会广泛关注,也极大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2020年度“十大进展”的发布,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展示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团结和服务广大古生物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合作、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成果丰硕,有力推进了古生物学科的发展,成为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富有活力的学术团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