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阳当“化石猎人”

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庞大的恐龙化石骨架高高屹立,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庞大的恐龙化石骨架高高屹立,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暑假期间,在“白垩纪化石猎人”研学活动实践现场,小队员们正在仔细查看恐龙化石。

暑假期间,在“白垩纪化石猎人”研学活动实践现场,小队员们正在仔细查看恐龙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大众日报(董卿 杨秀萍 宋丽君):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各式各样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让人眼花缭乱,不禁让人想象亿万年前的这个地区是一片什么样的场景——

在莱阳,当“化石猎人”

说起莱阳,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它与烟台苹果齐名的莱阳梨。然而,它还拥有另一份更加宝贵、神秘的资源——恐龙。11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的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各式各样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华北平原难得一见的丹霞地貌——莱阳平原恐龙峡谷群,更是美得让人心旷神怡。从表面看,它和一般的北方平原没什么不同,但里面却藏着大量7000万—80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这里不仅是我国学者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还是最早发现昆虫化石、恐龙蛋化石、翼龙化石的地方。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恐龙蛋化石分类方法就是基于莱阳恐龙蛋化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从默默无闻、埋头钻研了半个世纪的“学术明星”,到如今全国家长和孩子们心目中炙手可热的“研学网红”,如今的莱阳恐龙化石已然变成了“活龙”。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也因此迅速走红,成为胶东地区新晋文化网红打卡地。

首具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

近日,一项有关棘鼻青岛龙的研究成果,再次把莱阳金岗口村推向世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首次利用CT扫描棘鼻青岛龙奇特的头饰内部结构并进行了重建。这是时隔70年后,科学家再次尝试对从莱阳发掘出的棘鼻青岛龙头饰进行结构研究,并推断出新的发现。

据了解,棘鼻青岛龙就出土于莱阳金岗口村,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杨钟健院士带领的考察团队在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骨架,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龙,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鸭嘴龙类恐龙之一。2010年,汪筱林教授带领的莱阳恐龙科考队在金岗口地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大量包括棘鼻青岛龙在内的鸭嘴龙科为主的恐龙化石,大型食肉恐龙的骨骼、牙齿,以及恐龙蛋壳、鳄鱼牙齿、龟类等化石,研究分析后组装了两具完整的棘鼻青岛龙骨架。

“如果说苏州园林是一盆盆景,那么莱阳就是大自然的‘苏州园林’。”这是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松对莱阳的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地貌景观的评价。作为学术界认可的中国著名“恐龙之乡”,莱阳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世所罕见,更有着罕见的平原恐龙峡谷群奇观。

2010年4月以来,中科院古脊椎所与莱阳市政府组成联合科考队,陆续对莱阳市金岗口恐龙化石地点进行保护发掘。先后在1号地点(青岛龙化石地点)和2号地点(新发现的抢救性发掘地点)及其相邻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等,目前这些化石大部分都在发掘遗址原地保护。在1号和2号发掘地点的周边不到三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科考队还确认至少有20个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层位,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如此富集和密集分布,在国内实属罕见,在国际上也不多见。

2011年底,莱阳获批“白垩纪国家级地质公园”。2016年2月,公园正式开园营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莱阳白垩纪恐龙公园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与大多数恐龙博物馆不同,它展示的是恐龙化石的原生态。除了少数极为珍贵的化石外,在这里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基本留在原地,保留着它们的原始面貌。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还借鉴兵马俑的保护和展示经验,呈现出类似兵马俑的格局。参观者从不同化石遗址的坑道边走过,在更为真实自然的环境中饱览七八千万年前的古生物与地质奇观。

据统计,目前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共有古生物化石馆藏1000余件,2号遗址馆已发现5-8层化石富集层,在团旺、北泊子等地质遗迹保护点发现了大量的昆虫、鱼类、植物化石。

徜徉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内各式各样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让人眼花缭乱。一边听着讲解员讲述发生在遥远侏罗纪、白垩纪时期恐龙们的过往,一边看着这些“庞然大物”,让人不禁想象亿万年前的这个地区是一片什么样的场景:植被茂盛、河网密布,水中有各种各样的鱼儿在嬉戏、追逐、捕食弱小生物;地面上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恐龙,有的沿着河岸漫步享受阳光的温暖、有的在树丛中找寻着自己喜爱的食物、有的在精心照顾着自己的巢穴;肉食类的恐龙则躲藏在树丛中伺机而动寻找机会捕捉自己的猎物;天空中翼龙在翱翔,俯视着水面,寻找着自己的美味佳肴……

恐龙文化创新出圈

今年的国庆小长假,对于莱阳文化路小学的白羽轩来说,是个难忘而有意义的假期。在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组织的“白垩纪化石猎人”研学旅行中,她亲手采集到了一块首次在莱阳现身的化石:巴掌大小的石头上,几枚印迹看起来像蒲公英种子,又像舒展翅膀的小飞虫。

“老师,我采集到化石啦。”带队导师赶紧接过白羽轩手中的化石,准备为她鉴定,却发现这样又像植物又像动物的化石他从未见过。

在争取了白羽轩及其家长的同意后,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暂时收回了这块化石,并将化石图样传到了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永栋教授那里。经王永栋鉴定,这确实是在莱阳从未出现的“新物种”,就图样上所展现出来的形态,他推测这是刺果化石,类似于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北票果,属于水生被子植物的具刺果实化石。

这已经不是参加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活动的孩子们第一次在科考上有新发现了。从2017年开始,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的研学课程里就有这样一项:实践创新,鼓励孩子们为自己发现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命名。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恐龙蛋化石,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依然会认真地将它清理、修复好,并用专门的标本架封装,交给发现它的孩子。

作为化石资源丰富的恐龙之乡,莱阳有许许多多的化石暴露在野外,很多化石经过风吹日晒已经风化。为了利用好这些没来得及保护的珍贵资源,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以风化化石资源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地层学、古生物学相关的研学课程,以此启迪孩子们心中的科学梦。

“开园初期,凭借恐龙化石这一主题,一时间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然而由于恐龙化石旅游资源地质科普类旅游特有的专业性强、趣味性弱这一属性,游客的‘回头率’一直很低。”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负责人王正东告诉记者。如何让沉睡上亿年的恐龙化石吸引更多的游客,对此他们想到了“研学”旅行这种方式,从课程设计、参观互动到动手参与,让学生在了解恐龙和地层知识的基础上动脑动手,真正实现“参观”变“参与”。

从2017年5月1日第一支研学旅行队伍成团来到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研学之旅,经过不断摸索改进,到2018年10月,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了从传统旅游模式到研学旅行的成功切换。地质公园还创新推出“博物馆奇妙夜”“考古实验室”等,创意性地把原本只是用来参观的博物馆变成了一次神秘又惊喜的与恐龙共眠之旅。

“研学网红地”

如今的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早已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心目中炙手可热的“研学网红”。多年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前来研学。据统计,近两年来,先后接待研学团体1100余个,纵横全国23个省市,共计6万人次。

“课程是决定研学基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依托恐龙化石挖掘、出露连续的白垩纪地质剖面以及各种植物、昆虫化石出土遗迹等现场,突出地质+古生物+情怀设计,打造唯一性、不可复制的独特课程。”王正东介绍,为了让课程更有吸引力,他们在执行过程中还实行了“四化”教学法,即教学情景化、讲解故事化、互动常态化、执行模块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白垩纪的研学实践课程永远有深度、有新意。

想要做成做好研学旅行这项新业务,还要打造一支过硬的团队。起初,地质公园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是保障游客,包括规划相应的旅游参观路线、售检票、安排导游讲解等。然而,由于研学旅行的群体多是7-12岁的中小学生,想要用各种规章制度去约束他们,显然不现实。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将自己的职能从“管理员”变为“服务员”。

前不久,一个叫小轩的7岁小朋友参加了地质公园组织的为期3天的研学旅行。刚到那会,由于小轩的个性很强,凡事喜欢特立独行,不听带队老师的指挥,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也并不愉快。对此,地质公园团队总教练大熊老师安排专人形影不离地陪伴在小轩身边。经过几天的相处,小轩不仅与其他小朋友成为了好朋友,外出参观时,还主动帮老师打扫卫生。

如今的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每天都溢满了前来研学的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而对于地质公园的团队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学生家长的肯定和小朋友开心的笑容,更让他们欣喜。

从多元化评价主体等方面入手,让研学实践课程在学校、家长、学生的三方参与、反馈中实时优化,迅速提升……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课程体系先后被中国地质学会、古生物协会等单位和部门确认为研学课程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猎人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