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洞穴里发现的亚洲象化石模型复制完成

广西浦北洞穴里发现的亚洲象化石模型复制完成

广西浦北洞穴里发现的亚洲象化石模型复制完成

核心提示

2000年6月在广西浦北县乐民镇莫村石山洞穴里被发现;2013年4月复原翻制模型完成并装架。历经13年时间,这具身长5米、身高2.8米的以化石翻制模型的亚洲象终于可以与南宁市民见面了。据专家推测,它来自距今5-10万年前,是广西出土的亚洲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在全国都属罕见。记者探馆尝鲜后了解到,即日起,市民们可以免费前往位于南宁市人民公园内的广西自然博物馆一睹其雄壮风采了。

化石模样:

是目前广西出土保存最完整的亚洲象化石

4月10日上午10时许,亚洲象化石翻制模型部件运到了广西自然博物馆,装架工作正式开始。本报记者参与模型部件的搬运,上下楼梯搬运几次后,已经是汗流浃背。

将近一个小时的努力,这只据年代鉴定生活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亚洲象翻制模型矗立在记者面前,竟有着一股说不出的压迫感。

“根据其牙齿磨损情况来看,这是一只年轻的亚洲象。因为一般来说,牙齿磨损越厉害,大象的年龄就越大,等磨损完了,大象也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死掉。” 广西自然博物馆地学部长堽工作站主任黄超林介绍。

浦北出土的亚洲象化石材料约占整具亚洲象化石的40%,包括部分上颌骨,较完整的下颌骨,约七成的脊椎系列,约四分之一的肋骨,还有肩胛骨、较完整的四肢骨等等。自然博物馆地学部从事修复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谢绍文告诉记者,对古生物化石进行修复,材料越齐全,复原程度就越高、越逼真,也相对越容易。“出土的亚洲象化石材料比较完整,这对我们修复工作人员来说,是件好事”。他说。

“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了20多年,这是我见到的第一具保存这么完整的化石。”黄超林很兴奋,在与谢绍文等人制定复原计划的时候,他们参照了属种相同,大小相近的亚洲象化石标本作为原型,将需要部位转移到修复化石的缺失部位,达到失误小、真实感强的效果。“因为这次的化石材料各个部位的都有,而且大象的形体是左右对称的,这让我们省了不少事。”谢绍文表示。

模型成本

从发掘到翻制模型需几十万元

虽然是翻制模型,但是却与化石原型有着高度的一致。“粘结后的模型有些深灰色,这与化石原型的黑褐色不一样,我们就用(丙烯)颜料润色。”谢绍文介绍说,他们用油画笔、海绵等工具画、擦,使模型与化石颜色保持一致,仅这项工作就花费了一个多星期时间。

市民们享受到的是视觉冲击及科普宣传,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这个“热闹”场面的背后,却是一个及其“烧钱”的过程。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出土的亚洲象化石一直在浦北博物馆库房里封存的整整10年。“在2011年,再移交到我们工作站。”谢绍文和其他三四名工作人员一起奋战了近3个月时间进行复原。

其实,与亚洲象同时发现的还有与亚洲象共生的哺乳动物剑齿象、大熊猫、猩猩、鹿类等多种动物化石残片。据分析,这个动物群属于更新世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专家认为,该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对研究第四纪以来,中国南方动物群的分布、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自然博物馆长堽工作站,记者看到了亚洲象化石,还有其他一些同时出土的生物化石。“除了这具亚洲象,还有一具水牛的化石材料比较齐全,有脊椎、上颌骨、四肢等等,但是我们还没有开始复原,其他还有不少动物的,但都比较零碎。”黄超林指着架子上十几个箱子告诉记者。

“从出土发掘、修复鉴定、再到翻制模型,前前后后最少都需要几十万元的支出。”黄超林感慨,从当初参与发掘到今天目睹模型出炉,真的不容易。

遗憾之处:

化石发掘地被毁影响后期研究

黄超林参与了2000年的亚洲象化石发掘工作。回想当时,他觉得多少有些遗憾,“那是在浦北县乐民镇莫村石山一个裂隙洞穴,当地村民炸山取石的时候,发现了骨头,虽说村民意识高了,马上报告了当地政府,但是由于前期的炸药作用,不少化石材料被人为破坏了。”

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不过还好,这具亚洲象化石材料很幸运地保存了下来。”黄超林告诉记者,广西的土壤是酸性的,骨骼之类埋在土里很容易被腐蚀。但这具亚洲象化石很幸运,因为洞里覆盖物作用,得以保存得比较完整。

黄超林还告诉记者,至于为什么这个裂隙洞穴里会有大量动物化石,据专家推测,可能是这些动物由高处悬崖坠落下来导致的。

至于为什么这具亚洲象的骨头颜色会呈现黑褐色,谢绍文分析,这与化石所在地层及洞穴中覆盖物有关。“你别小看地质中所含的矿物质,不一样的矿物质渗透到骨骼中,这些骨骼化石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黄超林表示,自己曾看到到红色、蓝色甚至是粉红色的动物化石。

前年,黄超林再次去到浦北考察当地的洞穴,看到莫村石山已经被夷为平地,“很可惜,光对生物化石进行研究复原只是一个环节,最好还能就这些古生物生存的地质及环境进行后期研究,但现在看来,不可能了。”

小知识

1.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大陆现存最大的动物,也是当今世界体型第二大的陆地动物(仅次于非洲象)。一般身高约2.9米(最高记录3.3米),重可达6吨。亚洲象属今天只有一种,一共包括4个亚种,印度象、锡兰象、苏门答腊象、婆罗洲侏儒象,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它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濒危物种之一的动物,也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亚洲象鼻端有一个指状突起,雌象没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没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较小、圆,头骨有两个突起,背拱起。性情温和憨厚,比较容易驯服,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

2. 晚更新世(更新世晚期)

晚更新世也称上更新世,年代测定为126000年(±5000年)至10000年,是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最后阶段,之后全新世开始。晚更新世大部分时期,冰川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宰。而许多巨型动物在此期间灭绝,并且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全新世。此外,现代人类物种淘汰了其他人类物种。在晚更新世人类传播的足迹到达世界各大洲 ,除南极洲以外。


当代生活报 记者 胡玲玲/文 何学俏/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亚洲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