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化石猎人:每一块石头都是自然界的时光刻录机

记者在户外岩石上寻找化石存在的痕迹

记者在户外岩石上寻找化石存在的痕迹

探访到花山一处,发掘到疑似化石。

探访到花山一处,发掘到疑似化石。

据长江商报(钱烨 隗延章):7月26日,烈日暴晒过的花山镇高速路口,一辆车子都没有。两旁不起眼的绿化坡上,裸露着墨绿色的小页岩,它们的表面凝结着很薄的方解石矿晶,在这些矿晶之下,埋藏着4亿年前深海中生活的藻类化石。

如果不仔细看,你很难发现它们。而作为亿万年沧海桑田的见证,它们可能更多被作为石灰岩或者更低级的石料被涂抹堆砌在高档小区的墙壁上。

本期《长江地理》,开始了寻找与捕获这些记录地球历史的化石行动。

2.5亿年前这里是片浅海区,珊瑚、海百合众多

坐标:黄金塘

地层:二叠纪 灰岩、砂岩

化石:海百合、珊瑚、腕足类

在谷歌地图上找不到黄金塘这个地名,它只出现在沈烈俊那张1:20000的地形图上。沈烈俊在化石猎人上面标明了武汉市区内可以挖到化石的坐标,这个地方显然是他以前常光顾的地点之一。

从那张图上看,可以说黄金塘是东湖磨山、笔架山至严冬湖南岸的延伸。这些丘陵海拔都不高,此处显然已到尽头,四周没有耕种庄稼的痕迹,沈烈俊说这里是采石厂,而且是周围众多采石厂中的一座。

采石厂是采集化石最理想的地方之一,大型挖掘机剖开了埋藏在地表以下十几米的岩层,而观察这些岩层可以初步判断古代地球的气候、水文情况。

很显然,我们目前所站的这块难得的、尚未开挖的开阔地,曾经是片浅海区,两块裸露的岩石上镶刻着珊瑚与海百合的化石,不需要借助放大镜也可以看到其身体压扁后的痕迹,因为岩石太硬,很难用锤子或者别的工具将它们从中撬出。

沈烈俊也是在两年前发现这个化石点的,当时他跟武汉化石圏里小有名气的纵瑞文两人从花山走到江夏。每个工地、采石厂都看了,唯独这里可以挖到一些二叠纪时期的珊瑚、海百合。

如果是在距今2.5亿年之前的二叠纪,这里应该是片浅海区。横亘与外海之间的沙坝阻挡了汹涌的大洋潮汐,沙坝围成了一个泻湖,在这个安静的海湾里,珊瑚众多,奇怪的是化石中很少看到三叶虫的痕迹,但是另一种棘皮动物——海百合,日益繁盛。

这种长得很像百合花的棘皮动物最初出现于距今3.5亿年前的石炭纪,现在只要潜到深海仍然可以看到它们。它们长得很像植物,头部的化石结构也很像一朵待放的花蕾。

在黄金塘可以看到的海百合痕迹众多,绝大部分是它们的“茎”,一节节地散落在岩石缝隙中,它们处于食物链的底层,以吃海里的浮游生物为生,理所当然也被其他掠食动物作为食物。

死掉的海百合会破碎成很多段,再加上海水的扰动,这些“茎”和“萼”总是散乱保存的。如果在安静的环境,它们的姿态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就像一张印在石头上的水墨画一样漂亮,很多化石收藏家把它们作为艺术品收藏。

可惜这种海洋环境过于苛刻,曾经是浅海区的黄金塘也未能保存一株完整的海百合化石。除了那些散乱、细小的“茎”,我们甚至连一块头部都没有发现。

沈烈俊在底层的砂岩中发现了一些腕足类动物的化石。沈烈俊说,砂岩的出现似乎说明了这一带海域安静的水环境,水流突然变快了,水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这种变化可能是来自海上或者陆地,我们在山脚下还发现了一些火山喷发的痕迹。

沈烈俊说,二叠纪末地球上的古大陆已经开始扩张了,武汉地表的海水正在很快地退去。而且就在海水逐渐退出这块土地后,地球上很快出现了一次生物大灭绝,几乎所有的三叶虫与重要的珊瑚都灭亡了,这也解释了黄金塘的岩石里很少有三叶虫的痕迹。

因埋藏的环境不同,这里的化石得以保存多种形态

坐标:花山镇 老武黄公路两侧

地层:二叠、三叠纪

化石:鱼龙头骨、菊石

关于那场生物大灭绝的痕迹,似乎在花山武黄公路两侧可以找到。这里是二叠纪与三叠纪地层交会的地方,沈烈俊称,他在三叠纪早期的岩层中看到过火山灰的迹象。

“是鱼龙的牙齿”,沈烈俊刨了一会儿土层说。我们甚是狐疑地凑上去,什么都没瞧见。

“哪里有化石?”跟上来的摄影记者问,沈烈俊敲开一块岩石碎片指着黑色痕迹让我们拍,“喏,这里,一部分鱼龙头骨的化石。”

沈烈俊称,因为埋藏环境不同,沉积环境压力也不一样,化石得以保存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硅化的、碳化的、甚至是金属化的。”产生这些不同是因为生物在死亡后,掩埋的环境沉积了其他矿物,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生物的有机结构被矿物置换掉了。

在另一位化石收藏者张国刚家里,一个三叶虫就被石膏置换了。而沈烈俊自己挖回家的一个三叶虫因为死后的环境在火山旁,侥幸没有被灼热的岩浆熔化,反而被一种少见的金属——铊给置换了,变成了火红的颜色。

能够挖到化石,让我们这伙人在高温的天气中稍有干劲,后来司机师傅也从开着空调的汽车里跑出来,拎着锤子挖岩石。

我们很难认同沈烈俊所说的鱼龙头骨化石是那些已经碳化的黑色斑点。不过联想起埋在地下的煤矿,是植物、动物的躯体演变过来的,道理也略有相似。

除了黄金塘那些嵌在坚硬的岩石中,无法撬取的珊瑚、海百合,我们很希望能够在这块二叠纪至三叠纪交会的地方挖到一些鱼龙的头骨或者菊石,但愿望似乎落空了。

沈烈俊说,今天的天气不太适合攫取化石。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岩层过于干燥,缺少铁锹那些“大型”设备,靠3个锤子,刨开岩石的速度太慢了。

在这些所谓的二叠纪岩层中,现代动物的痕迹塞满了各个角落,一蚂蚁窝被我破坏了,兵蚁与工蚁都在无可奈何地四散逃去,我甚至惊扰了一只蜈蚣和一只蝴蝶的蛹,如果不是找化石,它们一直会呆在岩石缝隙中,躲避阳光或者等待羽化成蝶的那一刻。

沈烈俊摇着头,似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一块完整的、让人信服的鱼龙头骨化石是不可能了。他跑到三叠纪岩层那边去寻找菊石的化石,声称曾经在那里挖到过直径超过6cm的菊石化石。

菊石是一种早已灭绝的海生古脊椎动物,它的外形很像现在仍在海洋中生活的鹦鹉螺,沈烈俊家中收藏有几个已经玉化的菊石化石。沈烈俊称,菊石玉化后可以作为精美的工艺品直接售出。

在离开花山镇之前,沈烈俊把我们带到老武黄公路一侧在建的高速公路旁,声称可以挖到藻类的化石,而且遍地都是。这个地方出现如此多的藻类化石很让他不解,而且在实地寻找中,我们确实发现一些岩石碎片中存在植物的痕迹。

沈烈俊希望这些印着远古海洋的藻类化石能够被保护下来,如果不修建高速公路的护坡而是用铁网罩住马路两侧,这些埋藏着远古秘密的深海化石有待人们去研究、读懂的那一天。

“猎人”曾在此地挖出志留纪的海星化石

坐标:茅店山路

岩层:志留纪 页岩

化石:王冠虫

虽说武汉的化石猎人不多,但要问到能够找到三叶虫的地方,他们都会说,去茅店吧,那里是王冠虫生活过的地方。

7月26日下午,在光谷补充体力之后,我们一行“化石猎人”坐上车,直奔茅店山路。沈烈俊称方圆仅有2平方公里的茅店山,包含了从深海至浅海区的过渡岩层,但在我看来,它与一座任何在马路边秃顶的小山头没有任何异样。山脚下有很多碎石,沈烈俊说,是他们经常光顾此地,不断攫取的石渣子。

不敢相信,随便一座小区周围的山坡就可以挖到三叶虫。沈烈俊说,即使是著名如珞珈山也埋藏着众多的化石,只是那里没有破土动工,岩石很难裸露出来,不然也是一块寻找化石的好去处。

找化石靠运气,或者沈烈俊嘴里的“人品”,“人品”爆发,可以在茅店掘到完整的王冠虫。不仅是王冠虫,两年前,沈烈俊曾在此地挖出一个志留纪时期的海星化石,因为极其珍贵,他捐给了武汉研究所研究收藏。

海星是软体动物,想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很困难。在地质学的专业术语中,能够保存这种化石的地方被称为特异埋藏,沈烈俊解释,就是埋藏的环境很特别。

“一定是那只海星突然被变化的环境给埋藏了,而且周围环境阻止了肉体的分解才得以保存如此完整。”而这份化石也是沈烈俊采挖化石历程的一次意外收获。

当然,在这么热的天气中,我们这次临时组建的“化石猎人”完全没想过要找到同样的海星化石。运气似乎偏向于开车的司机师傅,就在我们为沈烈俊那个海星化石唏嘘不已的同时,李师傅蹲在浅海的岩层中,兴奋地挖出了两个王冠虫的化石。

“那是它的屁股。”沈烈俊跑过去瞧瞧。

“它的头呢?”李师傅问。

“这里很少能够挖到完整的三叶虫化石。”沈烈俊解释说,王冠虫的头部是软组织,它会像蝉一样蜕壳,所以化石中绝大部分是王冠虫蜕掉的尾甲,除非哪一只王冠虫突然死了,埋藏环境适合,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沈烈俊说,资深猎人纵瑞文在茅店前后采集过7年化石,也就发现过两三个完整的。

王冠虫是三叶虫浩瀚进化史中普通的一个种。它很好辨认,头部边缘有一列突起的小瘤,很像王冠,故名王冠虫。它跟其他的三叶虫一样在浅海区游弋,最长也只有3到6cm,除了捕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它还要小心不被同在水中游弋的鹦鹉螺吃掉。(中国化石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化石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