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化石猎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同为一块有生命的“石头”走在一起。在成都有着这样一群人,每当发现有化石时,他们呼朋引伴前往探秘。然后又聚在一起,齐心揭开冰冷石块背后的秘密。虽然不是专门的古生物研究者,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古生物热情。他们就是成都的“化石猎人”。

圈子档案

化石猎人

他们是一群古生物爱好者,喜欢在采矿场、路边的陡坎狩猎,寻找隐藏在石头中的“宝贝”。他们的猎物很特别,有巨大的恐龙骨骼,还有动植物化石和含昆虫的琥珀。

必备工具

地质锤、护目镜、小铁锹、放大镜。

化石寻找最佳地点

地层剖面、采石场、建筑工地、河床。

新人建议

化石猎人都是户外爱好者,身体素质过硬。

大自然的天工巧做,将几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生物,瞬间封存,成为化石。

而在现代都市里,有这样一群为化石着迷的“猎人”。他们遍寻人迹罕至的山崖,用一双发现神奇的眼睛,到处寻“猎”巨大的恐龙骨架、岩石层中的鲟鱼、或者缱绻困在琥珀里的蜜蜂。

化石收藏者刘建

化石收藏者刘建

圈子之初一颗马的牙齿引爆40年化石热情

40年前,刘建还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对神奇的大自然充满了想象。

那年夏天,他和小伙伴在沙河边玩耍,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纯净的黄颜色,油光水滑,像玉一样。”

心生好奇的他,把石头带到地质学院古生物馆的老师那里,求验证和答疑。“老师告诉我,这是一颗马的牙齿,来自几万年前,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化石。”

自此,这颗马的牙齿,成为刘建开启化石世界的一把钥匙。

今年48岁的刘建,成都人,曾服役于黄继光部队,空降兵。是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极和北极极点)极限探险的记者。由于工作的性质,他要经常到处跑。工作之余,刘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逛礼品店和风景区,而是寻找化石。

化石猎人收藏各类化石的展架

化石猎人收藏各类化石的展架

圈子之取一颗探宝心将石头带回家

“很多建筑物的大堂里,墙面上都铺着大理石,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奇特的大理石纹路,这就是化石。”刘建说。

2009年,刘建到斯瓦尔巴群岛探险,在宾馆的楼梯旁,离着十米的距离,堆着一堆石头。一眼看见,刘建就知道肯定是化石。“从颜色上说,符合沉积岩特征,而且楼梯口不会莫名堆着一些石头。”后来证明,这些正是虫迹化石。

林先生和他的儿子林子杰算是猎人群体的父子兵了,别看林子杰只有10岁,但已经是一个狂热的化石爱好者,和父亲一起猎化石,他那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表露无遗。

2012年7月,林子杰和父亲约上一位化石猎人来到广元,他与大人们一起攀上陡崖,很快,他们在一个岩石层位发现了大量的菊石,一块两块看得眼花,敲得手麻。可最后要下去的时候却犯了难。抱着几十斤重的化石如何下陡崖啊?敲出来的化石舍不得扔下,林子杰跟大人们一样,怀里抱了一块巨大的化石艰难地挪到崖下。

化石爱好者以化石原型设计的拖鞋

化石爱好者以化石原型设计的拖鞋

圈子拾宝鲟鱼化石地摊里面淘出来

在圈子里,也有和刘建一样“神眼力”的玩友。陈先生在成都化石猎人圈中算是骨灰级的猎人。几十年一点一滴地收藏,家中已经基本被化石“占领”。陈先生猎化石眼光独到,他的一对小恐龙爪就是从一堆铺路石中拯救出来的。

1991年在江西,他开车经过一条正在扩建的道路,大型运输车正将一车车红色的大石头倒下来垫路基。他的眼睛在这些石头上扫过,瞬间被一块石头吸引,他跳下车仔细端详。岩石上露出的恐龙骨骼化石若隐若现。经鉴定,这是一对食肉类恐龙爪化石。

除了自己去找,他们还会跑到古玩市场,淘货捡漏。20多年前,在桂林的瓦窑市场,刘建看到了一个鲟鱼化石,老板开价300元,“我价都没还,赶紧成交。按照市场价评估,那条鱼能值3000多元。”

圈子之友以石交友不可谈及钱财

相对于其他动扯就要提及价值成千上万的古董,或者赝品云集的其他收集圈子,化石猎人们之前的友谊也弥足珍贵。“为何圈子比较纯,主要是涉及的利益较小。”林先生说,与其他收藏圈相比,化石爱好者的数量少了很多。再加上本来化石的数量就不是很多,想靠卖化石赚钱,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圈子里的人,真正是出于爱好走在了一起。而纯粹的爱好,又带来了纯粹的快乐。林先生说,化石总是在同一个时代的地质层中,被集中发现。知道这种事情发生,化石猎人们都是呼朋引伴一起前往。

“都是一类化石,你一个人全留着没有意义。”因此发现者会慷慨地留下几个自己中意的,然后无偿与大家分享。

而化石猎人们的交易,也是处于以物易物的阶段。“如果别人有我喜欢的化石,我就拿自己收藏的换。这个圈子里,不可谈及钱财。

我看圈子痴情化石他们读懂古生物世界

发掘化石是一个费劲的体力活,而读懂化石则是一个伤脑筋的智力题。

“化石蕴含着生命的足迹,要读懂它不是件容易事。”林先生将自己谦称为一个泛泛而集的入门者,对于化石植物类、动物类都有收集。而他最钟情于自己找到的化石。

“但作为一个门外汉,要了解自己的化石必须寻求高手的帮助。”林先生一般找到自己识不了的化石后,就将它的照片拍下来,挂到网络论坛上。这上面有高级玩家、资深爱好者,更有大学教授等,“大家出谋划策,很快一个化石的年代、种类、习性,都在大家的智慧下,一点点解码。”林先生说这种合力的感觉,十分愉快。

而分析古生物化石,也让这群爱好者们更了解远古的被遗忘世界。林先生说:“如我的儿子,对古生物的爱好十分明显。课余时间不喜欢打电脑,而是特别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探寻自然的秘密。”

圈子之技

是化石猎人还是巧手的雕刻师

在圈子里,能找到化石,不算高手。一块精美的化石,重在修理。化石圈子有这样一句俗语,“3分找,7分修。”

走进刘建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茶几上的两架显微镜。各种规格的刻刀,充电的、普通的。甚至还有辅助工具——吸尘器。

在他跃层的楼上和楼顶的储藏室,摆放着上千件化石,这样一个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馆里的作品,有三分之一出自建哥之手。

“每天回来在电视机前,一边修化石,一边看电视是我的乐趣。”刘建说,遇到一块复杂的化石,修起来那可是几个月的事了,常常修到手发软。

先用地质锤把外围的石头敲掉,然后再用电刻刀,顺着化石的形状修理。再往细致处修,就要放到显微镜下,“怕被修坏,虽然这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无比的谨小慎微。”

在外行看来,眼前就是一块笨重的石头,但在猎人们的眼里,那可是宝贝。“慢慢修,露出眼睛、鳞片、尾巴。”在一双巧手下,一万年前,那鲜活的生命就跃然眼前。

圈子之间带着干粮我们一起出发

在成都,化石猎人的圈子虽小,但“猎人”们的关系甚好。“我们可都是一起上山、下海的好哥们。”

化石网论坛是他们的聚集地。“我们会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出发找化石。”刘建说,在出发前,会先做好功课。“查一下当地有什么地层,可能会有什么类型的化石。”然后,带上干粮和各种装备,包括地质锤、小铁锹等。

“而目的地,不太固定,有时是别人推荐的,通过GPS定位非常准确,有的就是知道大概范围,然后去找。”刘建说,2011年,有过一次比较凶险的经历。地点是广元,他和3个朋友一起去。

到了之后,发现是一个刚被炸药开采过的地方,他们爬上去后,险些摔下。“其实每一次,都会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然后搬着重重的石头下山。”虽然负伤,但是心里很开心。(华西都市报 记者 许冬琳 余行 摄影 吕甲)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