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动物化石群出现许多化石外流的现象

“动物的软躯体部分在化石保存过程中很容易腐烂,因此软躯体化石十分罕见,如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但是随着名气增大,澄江动物化石群出现了许多化石外流的现象。”

日前,澄江化石群的发现者和主要研究者、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获得2012年度云南省杰出贡献奖。在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64岁的侯先光面对这一荣誉感到高兴和激动;同时,他也非常担心这些动物化石的命运。

澄江化石群是侯先光于1984年7月1日“一榔头敲开”的宝贝。

当时,侯先光在澄江帽天西面的一个山坡进行野外科考。“下午两点时,我敲开第一个化石,出现了一个5分钱币大小的白印子。接着,又在一块化石上发现一个半椭圆大小的白印子。这都是以前没被发现的新物种。”侯先光回忆说,当他敲开第三块化石时,一个大约五六厘米长、栩栩如生的纳罗虫软体化石出现了。整个标本湿漉漉的,就像虫子在水里面漂。

这是古生物学界梦寐以求的软体化石。当时,侯先光的震惊与激动无法用语言形容。

此后几十年,侯先光与其他研究人员先后在澄江、武定、晋宁大约1万平方公里的寒武纪地层,采集到数万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软躯体化石标本。迄今为止,人们已累计发现200余种早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其中80%以上是新属新种,使该地成为迄今世界上发现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区域。

2012年7月1日,“澄江动物化石群”最终定名为“澄江化石地”,被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但是让侯先光忧心的是,现在去网上搜一下“澄江化石”,就会找到很多人在贩卖这些化石,少则几百美元,多则上千美元。尽管我国已有法规对此明令禁止,但化石外流问题还是很突出。

由于澄江动物化石群非常特殊,遍布于农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里,所以无法划定具体的范围保护,这加大了对其进行保护的难度。

但侯先光强调,目前的研究只揭开了古生物世界的冰山一角,由于每块标本的特征不同,缺失一块标本,就有可能影响今后的研究。为此,他呼吁,虽然存在难度,但政府还是需要出面,加强对澄江动物化石的保护,减少、避免外流现象。(中国科学报 张雯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