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造成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或为“双体”小行星

最新研究显示造成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或为“双体”小行星

最新研究显示造成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或为“双体”小行星

众所周知,曾经统治地球的恐龙毁灭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中,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撞击地球的可能是彼此靠近的两颗小行星,末日小行星的直径为7到10公里,但它可能是两个相距非常近的空间岩石组成,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认为是“双体小行星”。这个意外的结论来自于科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坑比例的重新评估,该项研究还有助于探索末日小行星。

其实,科学家已经发现“双体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痕迹,比如位于加拿大哈德逊湾附近撞击坑被认为是两颗小行星造成的,形成于大约2.9亿年前,是一座“双环形山”,类似的撞击坑还是存在的,研究人员统计发现地球上的撞击坑中大约每50个就有一个是成对出现的“双环形山”。两颗彼此相距很近的小行星几乎同时撞击地球是个未解之谜,“双体小行星”距离地球都较远,也是较为常见的。根据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院科学家卡塔琳娜介绍:“来自小行星调查数据显示,15%的近地小行星都有双体结构。

同理,地球上的撞击坑总数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双环形山’,但实际数字为何如此低呢?” 卡塔琳娜和她的同事通过计算机模拟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发现“双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往往会形成一个较大的撞击坑。根据这一理论,由此形成的撞击坑通常为小行星直径的10倍,研究团队发现不寻常的撞击坑例子涉及两颗直径较小、相距较大的小行星。通过进一步的模拟显示,研究人员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此类“双体小行星”形成的撞击坑只占到地球上所有撞击坑的2%?

对此科学家认为这暗示了“双体小行星”撞击地球更加频繁,比“双环形山”的数量要多得多,这项研究有助于对未来危险近地小行星的研究。模拟研究或发现了地球上部分单一撞击坑的起源之谜,其来自“双体小行星”的撞击,这些撞击坑存在特殊的不对称结构,比如位于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研究人员认为形成该撞击坑的小行星在6500万年前造成了恐龙的灭绝,这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例子,其中隐藏着重要的不对称结构,因此可以将其纳入“双体小行星”行列。

捷克共和国科学院科学家彼得认为希克苏鲁伯撞击坑具有不同于其他撞击坑的特点,通过最新的重力异常调查发现,该撞击坑很可能是“双体小行星”造成的。为什么希克苏鲁伯撞击坑被认为是由两颗相距很近的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呢?米里科韦斯认为该撞击坑的直径为180公里,外形上存在微小的特殊结构,表明它可能是被两颗直径为7至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而成。

长期以来,人们质疑“双体小行星”是否能形成单一的撞击坑,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让-吕克·玛戈特介绍:“新的研究是在确切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双体小行星’可以形成单一撞击坑,那么地球上的陨石坑总数中隐藏了更多的‘双体小行星’。”这一消息对小行星防御体系而言是个坏消息,除了增加发现撞击轨道上小行星的难度外,也加大了拦截小行星的难度,需要同时对两颗小行星的轨道进行偏转,而且确保它们新的轨道不出现二次威胁。

近年来,杜林危险指数较高的小行星已经被高度关注,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目前已经建立起对全天小行星轨道的监视网,并开始讨论如何偏转撞击轨道上的小行星。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院的卡塔琳娜认为我不确定偏转小行星轨道的装置能否同时抵御两颗小行星,或者它们是一种武器系统。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人员艾伦·哈里斯认为核攻击只能对抗一些体积较小的小行星,对大型小行星需要施加更大的反冲作用力才能有效地偏转其轨道。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