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藏化石

化石收藏切忌求贵求全 搞专题收藏是个好办法

化石收藏切忌求贵求全 搞专题收藏是个好办法

化石收藏质量胜于数量

很多人搞收藏,都先求量,对于质则搁置于次要地位,而在化石收藏领域,井志民认为,收藏必须要保证质量。他指出,保证化石收藏质量应从五方面入手:

一、保“真”。如今假化石不少,这就显得真化石的价值更高,所谓“真”,不能有人工成分,像合成,拼凑,染色,改制,添枝加叶等都不行,严格地说这类假化石毫无收藏价值。因此从保真角度,收藏小型化石要比大型化石好一些,无脊椎类要比脊椎类的安全些,而老货要比新货更可靠些。在选购时一定仔细察看,尤其对重要化石的侧面、背面都不能忽视,以便把好第一关。

二、标本的完整度。所谓完整,一般是指生物体各部器官没有严重的缺损现象。尽量不要选择那些缺头少尾,支离破碎的化石,这类化石由于观赏和研究价值不高,其经济价值也不高。此类化石充其量也就是个中品,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但特殊的珍稀品种除外)。因此,在选择的时候应尽量避开。

三、清晰度。是指化石标本要能在肉眼下清晰可辩,也就是要能看到它们的细节特征。以昆虫化石为例,要能看到它们的体节、触角、尾须、翅脉等甚至更小些的诸如眼睛、口器、体毛等。如果用放大镜都看不到这些细节,那该化石也不是收藏的上品。对此,收藏者必须心中有数,因为这是判断一块化石是中品还是上品的一个分水岭,其把握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收藏质量。

四、美感和艺术性。在选择化石时还应尽量寻找那些具备美感和艺术性的化石。一般来讲,人们普遍认为身体舒展大方的要比蜷曲状态下的好些,翅膀张开的要比双翅收敛的好些,动作呈运动状态的要比静态的好些,正侧位的要比斜侧位的好些……等等。总之,尽量要挑选那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赏心悦目并带给人们美感的化石标本。

五、化石板(基岩)要尽量干净。虽然这一点并非主要,但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的收藏者来说还是应当加以考虑的,化石板面最好干净些,少些裂痕,而且生物体占位要好些(尽量在石板的中心位置),并且与石板的反差要大一些,这样有利于人们的观赏。另外,板材也要好一些,如太薄、太厚、过小,过软都会影响化石的总体质量。

化石收藏也要防李鬼

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或者反映生物生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随着近年来化石收藏热的升温,在收藏投资领域也开始出现各种假化石,不过由于成因不同,假化石也有天然和人工之分。化石收藏鉴赏家井志民提醒广大藏友,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假化石,收藏价值都不大,在投资收藏中需要特别注意,他也就九种假化石的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

天然假化石也就是地层中保存的假化石,这些“假化石”主要是由于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或其他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所造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因此与化石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较常见的这类“化石”有五种:

1、树枝石(模树石):是一种树枝状的薄膜,通常在岩层的裂隙面分布,由于其形似植物的印痕,故常被误认为是植物化石。但树枝石是氧化锰饱和溶液沿岩石裂隙渗透沉淀的结果,此过程没有生物作用参与,故不能称为化石。

2、菊花石:常被误认为是“花”的“化石”,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菊花石的“花”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立体感较强,外形酷似菊花,但由于其形成过程与生物无关,故不是化石。真正植物的花很柔软,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保存为化石,其化石通常仅仅是岩层表面的印痕。与菊花石类似的假化石还有“牡丹石”、“梅花玉”等。

3、矿物包裹体:有些矿物在形成过程中会在其内部包入液体、气体或其他矿物形成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在偶然的情况下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化石。

4、鲕粒:鲕是指鱼卵,古生物地质学上的鲕粒主要是指由胶结的鱼子状颗粒组成的一种沉积岩。由于这种沉积岩结构酷似“鱼卵”堆积而成,往往会被误认为是“鱼卵化石”。

5、沉积作用或构造运动产生的纹层:沉积作用产生的细纹层以及某些矿物质渗透沉积会产生似年轮纹层结构,有时候会被误认为硅化木;而构造运动或人工敲打造成的贝壳状断口也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贝壳化石。

人工制作的假“化石”也就是人为造假。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四类:

1、按真化石结构制作的“化石”模型:有些化石由于特别珍贵或者不完整,博物馆等为了展览需要可能会按真化石的结构比例制作“化石”模型。制作化石模型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铸造、雕刻、绘画、染色等。最常见的是恐龙等大型脊椎动物的“化石”模型,因为100%真化石的完整恐龙骨架是不可能有的。更需要广大藏家注意的是,民间也有许多人会制作“化石”模型作为工艺品出售,甚至有个别人拿仿真化石出售,而且这类仿真制作,通常不容易鉴定,有的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或技术才能确定真伪,因此需要格外重视。

2、按现代生物外形制作的非“化石”雕塑工艺品:有些工艺品制作者会通过技术手段制作仿现代生物的外形的雕塑工艺品。由于目前社会上缺少必要的古生物基本常识,这些雕塑工艺品往往会被误认为是生物化石。

3、人工制作半真半假的化石:通常是将不同个体甚至不同生物的化石通过巧妙的拼接成为一个“化石”,有时也会在破损的真化石上雕刻出已缺失甚至原本没有的结构,用以提高化石的“完整度”。这类化石或许是最不容易鉴别的一类,因为几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古盗鸟”事件甚至连美国的古生物专家都被欺骗了。

4、人工制作“琥珀化石”:由于琥珀的市场认知度较高,所以经常成为仿制品的重点关注对象。人工制作的琥珀通常是采用重熔琥珀、现代树脂或其它材料制作,其熔点、密度等均与真正的琥珀有区别,通常可以通过盐水、热针等方法进行简单鉴定。

化石收藏切忌求贵求全

如今,喜欢古生物化石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还把它当作投资的对象,既然古生物化石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广阔的前景,对于喜欢化石的初级玩家来说,应该如何把握,如何进行收藏呢?

对此,化石收藏鉴赏家井志民提出首先应选择自己喜欢的门类,进行专题收藏。“搞收藏都要受到精力和财力的制约,化石收藏也是如此,作为收藏者一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更科学理性的进行收藏,切忌求贵求全。因为古生物化石分很多门类,从大到恐龙,小到昆虫,数量之多,种类之广,不可能都一一收藏。即便有财力,求全收藏也不现实,因为面面俱到,必然导致没有重点,这种缺少主线的收藏方式,最后难成体系。因此,我认为收藏化石应该有所选择,将收藏做精,做强,最后成为一个系统。”井志民认为,化石收藏从专题入手比较具有操作性:

一、按地质年代进行收藏:如寒武纪,三叠纪,侏罗纪或白垩纪的。

二、按化石出土地进行收藏:如贵州的,辽西的,山旺的或甘肃的。

三、按化石的大小划分进行收藏:如脊椎类的,无脊椎类的。一般来说,个人收藏化石应多以小型和中型化石为主,比较好入手。

四、在不考虑地质年代和地域性的情况下,可专门收藏某一门类的化石:如鱼类化石,琥珀类化石(虫珀),爬行类化石,或专收藏昆虫类,三叶虫类,以及植物类,突出特色收藏。

五、还可进行更小类群的收藏:如专门收藏甲虫类(鞘翅目),蜂类(膜翅目),或植物果实等等。

总之,无论收藏什么,规模如何,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爱好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有选择地进行收藏,切勿包罗万象,不分主次,一定要专一专项专款专用。


新浪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