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视角下的泥河湾遗址

近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刘云山、李长春等同志先后视察位于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对遗址的科学价值、遗产地位和社会意义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对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和遗产保护、利用提出更高和具体的指示和要求,引发媒体和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行动,评论、报道纷纷见诸报端,相关的研究立项正在酝酿之中,一股“泥河湾热”正在形成和加温。2012年9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韩国举办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主题是加强古人类化石地点和史前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论证和推介。我收到大会邀请,并向与会专家们提请关注中国的泥河湾和水洞沟遗址,认为泥河湾盆地非常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应该被优选。本文即想从世界遗产的角度谈谈泥河湾盆地的学术价值和遗产地位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是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对其遴选和审定具有极高和严格的标准:它必须具备杰出的科学或审美价值;其价值必须具有普世性和广泛的认可、关注度;它必须具有真实性,即遗址、景观和文物是原生的,不是后天再造或未经过明显的改造;它必须具有完整性,即遗址、景观或文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然过程或历史事件,并得到有效的保护,不是残缺不全、支离破碎,而且周边环境能与之和谐辉映。

让我们用这样的视角来审度泥河湾盆地。

泥河湾盆地具有重大、杰出的科学价值:这里迄今已发现数十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出土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遗存和动物化石,时代从更新世早期断续延伸到全新世,涵盖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的各个文化阶段,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对研究亚洲古人类的起源-演化过程、技术与文化发展、古环境变迁和人类适应生存模式变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和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泥河湾盆地的科学价值还体现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1948年,泥河湾盆地的河湖相地层下界便被国际地质学大会确定为亚洲更新世起始时期的标志性地层。泥河湾盆地连续、深厚的湖相沉积和华北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是第四纪地质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二者相互补充和验证,共同演绎着探究沧海桑田变迁和环境变化的美妙的科学乐章。这里出土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对研究特定动物种群的演化过程和对环境的适应弥足珍贵。而盆地内沟壑纵横、错落有致、千变万化、如梦如幻的奇异景观和火山灰、叠层石等自然造物,使这里具有了独特的自然之美,能给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的现代人类以陶冶和净化;

这些科学价值具有普世性,从1920年代的巴尔博、德日进到泥河湾考察以来,包括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克拉克、刘东生等很多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对泥河湾盆地的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肯定,而且这些价值还体现在发表于国际期刊上的很多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泥河湾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全人类有关自身演化历史知识的一部分,对研究亚洲人类的远古历史,对开展世界各地旧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和地质现象、环境变化的比较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泥河湾的遗产价值是真实的。这里的旧石器考古地点和第四纪地层堆积都是原生的,基本没有后期人类的干预和破坏,在层层叠叠的地层深处保留着先祖生存和演化的珍贵原始材料和信息。

泥河湾盆地具有科学价值的系统性和保存的完整性:泥河湾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质地貌单元;这里的文化遗存包括了漫长而基本连贯的历史序列,从地层、文化遗物遗迹、动物化石,到地貌和环境背景,构成完整的科学信息体系;遗址面积大,古人类遗存深埋于地层中,暴露并被发掘的部位和面积有限,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周边环境协调,没有喧宾夺主的现代建筑,遗址的人文和自然属性得以完整保留和体现。

另外,泥河湾的研究工作十分充分,许多地点经过多次系统的调查、发掘,积累了大量的标本、样品和丰富的成果、数据;科研论著和科普作品的制作、发表使泥河湾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近来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颁布和博物馆的建设落成,使泥河湾的各项工作更成体系,更有章可循,具有了更加坚实的软、硬条件。这些都使泥河湾散发着充盈的活力和健康的气息,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经过这样的审视,我认为泥河湾盆地完全符合了世界遗产地的条件,而且是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比翼齐飞。

目前中国已有42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 但必须看到,中国的文化遗产清单极度不均衡不合理:在类别方面,建筑、墓葬和造像居多,遗址分量不足;在时代归属上,历史时期的遗产居多,史前遗产严重不足,而占据人类历史99%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更是凤毛麟角,仅有周口店一处!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并非孤例。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和遗产工作者认识到,史前遗址非常重要,保留人类历史最漫长时段的记录;今天的人类共同拥有那段重要的演化过程,这是将我们肤色各异、语言迥别、文化不同的人群凝结在一起的历史根基和纽带;史前遗址的一些特点,例如保留更多的自然属性、不像人造物那样恢弘可视、不易划清边界、分布偏远不利管理、旅游吸引力差导致大众关注度低、研究的专家少致使相关信息缺乏等,导致这类遗址虽然重要但不受重视,被各个国家提名的机会低,管理薄弱,各种破坏的隐患很大。

2008年7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会议制定了“为使世界遗产名录具有代表性、平衡性和权威性的全球策略”的决议,要求对史前史在世界遗产中的地位开展专题研究。2008年11月,世界遗产中心于在巴黎举办名为“史前史与世界遗产公约:行动计划与相关主题研究”的国际专家研讨会。2009年3月,世界遗产中心在西班牙再次召集主题为“人类演化与世界遗产公约”的国际专家会议。今年9月底在韩国召开的会议进一步强化古人类化石地点和史前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论证和推介这一主题。如此频繁的强化对古人类化石地点和史前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专题会议,反映了这类遗址所面临问题的严峻性和相关学者与遗产官员的决心和努力,也使这类遗址不再被忽略,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露出一线曙光。

远古遗址是人类的诞生地,是人类演化成长的摇篮。这里埋藏着人类之根,文明之根,埋藏着99%的人类历史。研究、保护和管理好先祖的家园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最近河北省公布了泥河湾遗址保护规划。相信以此为契机,相关部门和文物工作者会加倍努力,推进与遗址相关的各项工作,为申报世界遗产创造更加成熟、有利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高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遗址